大遺址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它深深地打上了人類活動的曆史印記。大遺址雖是唯一的、不可再生的,它的功能和價值卻是多重的。大遺址的功能指大遺址發揮有效作用的特性和能力。大遺址的價值指遺產的屬性、性能是否滿足人類需要以及滿足的程度。大遺址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和曆史進步的標誌之一,是人類在勞動實踐中創造的,它的價值是客觀的、本身所固有的,需要通過科學研究去認識。從總體上說,大遺址主要有曆史文化價值、科學研究價值、社會價值、藝術價值等。大遺址的功能和價值有聯係也有區別。遺址功能的大小決定了其價值的高低,因此它的價值隨著人類對遺址功能認識的深化而變化。但功能和價值並非一一對應的,有時還有矛盾。如過分注重大遺址的某種功能,必然影響大遺址整體價值的維護;若片麵強調大遺址的某種價值,也要影響其綜合功能的發揮。唯有認識大遺址的綜合功能,才能充分體現其價值;也唯有注重大遺址的整體價值,才能充分發揮其功能。
4.1.1 大遺址的功能
1.科學研究功能
如果沒有科學研究,就根本認識不到世界遺產的價值所在。由於大遺址是不同曆史時期產生的有形物質遺存,它以具體、形象的物質實體,真實地記錄了曆史的發展,儲存了大量當時的時代信息,因而具有證實文獻記載,校正文獻謬誤,補充文獻缺遺,恢複無文字記載之史前社會麵貌等實物史料的獨特功能,成為研究不同曆史時期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藝術等的根本依據。
大遺址是科學研究和曆史考證的重要依據。大遺址的考古成果不僅沒有改變曆史,而且還曆史以真正麵目。自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期間,考古隊對阿房宮前殿遺址進行了密集考古勘探和重點考古試掘、發掘工作,在阿房宮遺址的夯土台基之上,沒有發現秦代建築遺物堆積層和秦代宮殿建築遺跡以及一枚當時普遍使用的秦代瓦當及其碎片,更沒有發現被大火焚燒的建築遺存。據此,阿房宮考古隊斷定:阿房宮沒有建成,它隻是一個“半拉子”工程;“火燒”阿房宮並不存在。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所長劉慶柱分析說“這說明當時阿房宮主體建築沒有封頂(不排除附屬建築有完工)。阿房宮可能是基礎打好了,但宮殿沒有完全蓋好。”通過對大遺址的全麵、係統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研究了遺址堆積文化內涵和保存現狀,從而得出當年阿房宮工程隻完成了阿房前殿建築基址和部分宮牆的建設,因為宮殿建築基址以上部分未來得及營建,作為土木建築的宮殿建築也就不存在大火燒毀的問題。
2.精神家園功能
人類是有記憶的,並需要不斷地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懷舊”手段,借以撫慰心靈和抒發性情。人類還將自己的記憶能力“移接”到某些文化載體上,所以人們稱大遺址是“曆史的見證”。這些見證物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人類的生存條件之一。在人類的高貴天性中,包含或潛伏著不斷與先輩進行對話、溝通的欲求和衝動,此可謂精神上的“回家”。由此而言,大遺址為人類連接過去和現在架設了橋梁,也為從今天走向明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養料。在當今社會文化單極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衝突中,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大遺址就是人們不可失落的精神家園。
在經濟開發中要特別注意保護好大遺址和文化生態環境,防止盲目的、破壞性的開發。曆史的經驗和教訓證明,當人們為擺脫貧困,全力謀求經濟發展的時候,往往容易忽視文化建設,忽視祖先的文化遺存,忽視人的精神家園。一旦物質生活富裕以後,環顧四周,回首往事,常常難以避免地留下諸多遺憾而追悔莫及。文物遺址往往是後人的敬仰之物,甚至還是人們頂禮膜拜的圖騰。因為在這些曆史文化遺產身上遺留了先人的思想和文化、精神與信仰。沒有大遺址這種載體,人們的精神家園將會失落許多,乃至變得無根無基。
3.旅遊參觀功能
充分發揮大遺址的遊覽功能是不少遺產地政府和人民發展經濟的首選。問題是要處理好長遠利益與當前利益、開發建設與遺產保護、發展旅遊與維護生態的關係,這是保持遺產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從長遠利益出發,把保護遺產放在第一位,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保持遺產的可持續發展,造福於子孫後代,應成為遺產地政府及人民的共識。
4.文化生態功能
文化遺產是民族世世代代的文化藝術創造和科學技術發明的結晶,為後人的創造發明提供無限豐富的靈感源泉。大遺址蘊涵著大量尚待研究和破解的曆史文化信息,是文化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盲目地將大遺址一概當作落後的老古董,任其遭到毀滅,這將給民族文化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人文生態的破壞可能比自然生態的破壞更加可怕。在全球一體化的當代,保護遺址文化生態係統更為重要。
5.文化產業功能
大遺址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它的功能之一是帶動文化經濟的發展,創立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這種文化產業把古代的曆史文化遺產和當代的經濟生活有機地統一起來,既能使大遺址得到可持續發展,又能使經濟出現新的增長點。
6.宣傳教育功能
各種大遺址、遺跡是中華民族曆史發展的見證,是中華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結晶,體現著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凝結起來的思想感情和共同素質。作為直觀的、形象的實物遺存,大遺址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因而是進行民族優良文化傳統教育的良好教材。
大遺址在中華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提高民族自信心、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課堂,是愛國主義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地。大遺址對國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宣傳教育作用是十分重大的。同時遺產對提高國民的科學文化素質,陶冶情操、活躍文化生活等都是不可或缺的。
4.1.2 大遺址的價值
多數大遺址是曆史上重大事件的發生地,或者當時未必重要而後人因某種較普遍認可的原因而認為重要的地方。作為人類曆史發展畫卷中某些明顯或暗淡的部分,作為曆史事件的物質載體或證據,大遺址的價值是無可替代的,是客觀的,是其本身所固有的,對其價值的評價主要集中在曆史文化價值、科學研究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等方麵。對某一具體大遺址而言,上述價值不一定都具備,一般都具備曆史文化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或藝術價值,但科學研究價值和藝術價值等都不能脫離曆史文化價值而獨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