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 遺址文化產業形成的內在動因
1.新的文化與精神消費的需求
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在享受更多的物質財富的同時,還擁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開始發生巨大變化,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質量成為一種時代的要求。遺址成為提供新的消費服務的最重要的文化資源,能夠為人們提供文化和精神享受,它成為最具有綜合價值、最能滿足人們多方麵文化與精神需求的文化資源。
2.產業分工的擴展與深化
社會生產是趨於進一步深化和細化的過程,產業間和產業內的部門分工也不斷演進。這樣,新的產業就不斷從原有經濟體係中獨立出來,改變著產業結構係統的構成。自20世紀80年代,從事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活動的行業從第三產業中相對獨立出來,形成文化產業。遺址資源的開發是文化產業中相對獨立和特殊的行業,它能滿足人們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提供高雅的文化產品。當遺址的公眾展示成為滿足社會性的文化與精神消費需求時,遺址的開發就具有了產業的特性。
附注:第三產業四個層次:Ⅰ,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倉儲業等。Ⅱ,為生產和生活服務部門,金融保險業、信息服務業、房地產業、旅遊業等。Ⅲ,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部門,包括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等。Ⅳ,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等。文化產業八大類型:1.新聞出版業。2.文化藝術業。3.廣播、電視、電影和音像業。4.文化產品印刷和記錄媒介複製業。5.文化用品製造業。6.文化用品批發零售業。7.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8.文化娛樂服務業。
3.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
市場經濟促進遺址文化產業發展的深層次原因可以從以下方麵分析:市場經濟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為人們追求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文化消費,提供了多餘資金。市場經濟下,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們休閑的欲望增加,體驗和感受祖先生活的場景成為重要休閑活動。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市場意識的提高。市場經營意識、市場管理方式不斷向各個領域滲透擴展,促進了我國傳統遺址經營體製的改革。可以說市場經濟發展給社會帶來的變革是深刻的,遺址的管理也不可能獨立於這場變革之外,遺址管理與經營也必然要尋求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發展模式。
8.1.2 遺址文化產業發展的外在因素
1.文化產業發展大背景
中國文化產業已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據文化部統計,截至2000年底,有文化部主管的文化娛樂業、音像業、演出業、藝術品經營業等產業單位20多萬個,年上繳稅金20多億元,創造產值100多億元,加上傳媒、出版、培訓教育和文化旅遊等產業一千多億元的市場規模,已經具備了進一步產業化發展的基礎。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累積了難以估價的文化資本,啟動這些文化資本,就有可能創造出優秀的文化藝術產品,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遺址文化產業正處於文化產業興起和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
2.管理體製改革的浪潮
目前,社會處於一個新的經濟製度轉型期,原來的許多公共性事業,紛紛走向市場,向產業化發展。電影以前隻被看作文化宣傳的工具,由於傳統管理體製的製約,電影事業一度走向低穀,經過管理體製改革,電影擺脫了事業模式,向產業化發展,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利潤,還活躍了文化市場,不斷擴大再生產,更好的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電視業的管理體製也在不斷改革,逐步走向市場,自負盈虧。湖南衛視改革的成功經驗,說明了一些公共事業通過產業運作更具活力。電影、電視業的改革為我國遺址管理體製改革提供了經驗,為遺址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模式。
3.地方政府重視遺址開發利用
由於文化旅遊時尚的興起和文化消費需求的增長,遺址開發利用的產業帶動性增強,地方政府已經認識到遺址開發利用的重要作用,都加大投資力度,非常重視遺址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在遺址資源豐富的地區,地方政府甚至把遺址的開發利用作為支柱產業來抓。典型的文物大省陝西,“九五”計劃實施以來,文物保護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經費投入渠道進一步拓寬,直接用於全省文物業發展的經費達8億多元,有力的促進了文物業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