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仕宦書香之家,到了馮誌沂的祖輩和父輩這兩代人卻命乖運蹇,長期在艱難困苦的逆境中掙紮。
祖父諱廷重,字任齋,號毅庵,乾隆五十一年(1786)中舉,考職二等,揀發直隸河工署滄州州判,試用期內以“勤慎能幹”獲好評,補授靜海縣(今屬天津市)主簿,雖為九品末職,總算吃上皇糧,成了朝廷命官。但遺憾的是,原配徐氏久婚不育,無奈之下,又納了一房小妾劉氏,仍然無出。
本生祖廷誼,字宗誼,增廣生員,因患羊癲病,隻活了四十二歲,於乾隆五十九年去世。遺子二,長馮佶,次馮儼,就是馮誌沂的伯父和父親;其時,都不滿十歲。廷重公苦於無子,接受了族長的建議,將小侄兒馮儼過繼為嗣,頂門墊戶。
馮廷重筮仕靜海,廉俸無幾,“哦鬆冷署,清苦異常”,然能甘守清貧,不謀富貴,唯以翰墨自娛,且為人“性伉爽,尚氣概”頗孚聲望。靜海城內有個紳士,姓張名大昌,監生出身,祖籍山西交城縣;因經常協助衙門辦事,結識了馮主簿,互稱老鄉,一來二往,遂成通家之好。
嘉慶十七年(1812),馮廷重的嗣子馮儼二十五歲,太學剛肄業,身材頎長,文質彬彬。張大昌膝下的愛女,芳齡二十有一,儀容俊秀,舉止嫻雅,兩家都有攀親聯姻的心願,通過媒妁說合,很快給小兩口定了親,並在靜海舉辦了婚禮。這年的夏秋之際,馮儼遵從父命偕妻回了代州老家過日子。
馮誌沂是在父母歸鄉二年頭上誕生的,衰門添丁,可謂闔家的幸事。相傳,馮廷重為給孫子過周歲,專門從河北靜海縣趕回來張羅慶喜宴,炫示後繼有人。
誌沂的父親馮儼,字子恭,號仲恪,參加過兩次鄉試,都沒考中。回鄉後,在州衙門當了一段時間的吏員,覺得低三下四沒出息,在他三歲那年,與伯父馮佶一齊客遊京師,繼續求取功名,並把他娘兒倆送到靜海縣隨祖父生活。
幼年的馮誌沂,園臉蛋,寬腦門,大眼睛,活潑可愛又天資聰穎,祖父馮廷重視如掌上明珠,每看見咿呀繞膝的小孫孫,抱起來親吻個沒夠,孫子剛及五歲,便開始教念《三字經》、《百家姓》、《幼學瓊林》、《弟子規》之類的書籍,這些蒙學讀物,三字一句或四字一句,朗朗上口,先“念口瓜”,念熟了再教《詩經》。
“我昔五齡侍祖者,口授毛詩誦朗朗”,還有“我昔六七齡,王父授我詩,一篇甫成誦,犒以棗與梨”。這是馮誌沂有趣的童年記憶。
嘉慶二十四年(1819),沉淪下僚多年的馮廷重,有幸升了清河縣的縣丞。縣丞,過去人們稱佐貳,略同現在的副縣長。
清河縣地處冀、魯兩省交界,水、旱、蝗災害不斷,連年歉收,是個出了名的窮地方。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無食就會生亂,前幾年,這裏暴發過天理教(白蓮教的一個支派)號召下的農民起義,起義的隊伍大鬧官府,開倉放糧,劫富濟貧,其聲勢使“遠近震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