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十五年(1835),勤苦修業的學子們迎來三年一次的鄉試大比,全稱山西乙未鄉試恩科。
八月初,鬥山書院的應試生員,人人頭戴簪花瓜殼帽,身穿藍布衫,集中於州學訓導署,署所的劉、範二教官核對過名額,講述了考場規則,鼓勵一番之後,率生員們去州文廟祭拜孔聖人。祭拜畢,即去州署見州長官。州官將生員們迎接至大堂內,鍾鼓齊鳴聲中,互相揖拜,互賀吉語,氣氛非常熱烈。中午共同進食州署特設的“鹿鳴宴”,宴罷,每名生員領上州署發給的“川資”(旅費),次日登程,赴省城太原趕考。
鄉試考場設在省貢院(今太原文瀛公園內),貢院前為純陽宮,也稱呂祖廟。入場那天,馮誌沂隨人流七拐八彎過了呂祖廟,迎麵高聳的牌坊門上,“天開文運”四個金字分外醒目,通過牌坊門就是省貢院,門楣上赫然懸著“貢院”紅底黑字大匾。開考前,防止夾帶違犯場規的東西,每個考生被場務官從上到下搜檢了一遍。他偷眼環視四周,牆上插滿了荊棘,聽見有人輕聲說這是禁戒外麵越牆傳題。考試開始,考生各被分在一間又窄又小的號舍內答卷。號舍外,監考官、巡視官走來走去,如臨大敵似的。馮誌沂偏偏初生牛犢不怕虎,沒覺得緊張。
經過八月的初八日、十一日和十四日三場考試,他都順利地按時交了卷。
九月初,翹企多日的馮家,突然接到省府差官送來的中榜喜報,上寫“馮誌沂高中山西省鄉試恩科第十五名”。並且通知,省裏某日招待新科舉人,請準時赴會。馮誌沂榮登“龍虎榜”,馮家老少甭提多高興了,馬上貼喜報,放爆竹,敬祖宗,慶賀開來。什麼叫“龍虎榜”?因為擇於“辰”時,或“寅”時出榜。辰屬龍,寅屬虎,所以叫“龍虎榜”。士子中舉實非易事,古代皓首窮經終不售者大有人在。當時,山西乙未恩科參試者芸芸上千,取中的僅有五十多名。
中了舉是人生的一大喜事,既可參加會試繼續進取,還可以做官,不論中舉的人年齡大小,概稱“老爺”,身價提高了。
九月上旬,省府設宴招待新科舉人,巡撫、學政、布政使、按察使等要員都到場接見。所設之宴也叫“鹿鳴宴”。“鹿鳴”取義於《詩經·小雅》裏描寫古代宴請賓客的禮儀場景,每段章句前有“呦呦鹿鳴”之句。所以,隆重的宴會,往往冠以鹿鳴之名。開宴前,新科舉人與主考(皇帝欽命的主持考試官)、房師互攀師生關係,尊稱他們為恩師,也稱座師。
清代把舉人出身叫乙科,進士出身叫甲科,而舉人還需經過揀選、大挑這幾道錄用辦法的門檻,分出等級,按次到偏遠地區擔當知縣、教諭、判官等官職。如果考中進士,在京可授翰林院編修、檢討、庶吉士、六部主事、內閣中書,京外可授知州、知縣、推官、教授等職務。舉人、進士並非官職,是一種資格,如同今天的學曆、學位。
鄉試中式後,馮誌沂回到代州,短暫的休息了幾天,便去太原領上本省學政發給的“谘部文書”和布政使司發給的路費,與晉省的舉子們赴京參加翌年(丙申年)的恩科會試。本科因皇太後六旬萬壽,改正科為恩科。九月底,馮誌沂懷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乘公車驅向京師的大道。
代州距京師地隔千裏,長路風塵,車過山西、河北兩省交界的固關,山路崎嶇曲折,顛簸得嘔吐翻腸,瞢騰旅望中,夕陽西垂,晚煙低迷,禁不住產生了濃濃的鄉思。
經過十來天的趕路,來到京師,他和州屬各縣的舉子們住進了前門外西河沿街的代州會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