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對孩子曉之以理,提高認識。家長可以通過一些靠自己的主見或堅持自己的想法而獲得成功的典型事例,對孩子進行教育,讓孩子深深地體會到學習、生活中有“主見”,堅持自己想法而執著奮鬥所帶來的好處,充分認識到“無主見”對人的影響及危害性,從而提高孩子的“主見”意識。
第二,改變評價孩子的價值標準。在家庭交流中,大人們不要把“聽話”、“乖”之類的語言掛在嘴邊,不要讓孩子覺得順從大人的意誌是值得表揚的。比如,把“你這麼快就把作業做完了,真聽話”改成“你這麼快就把作業做完了,效率真高”等,豐富對孩子正麵性評價的詞彙,讓孩子明白一個優秀的人應該具備許多優秀的品質。
第三,變換家庭角色。父母不要隻充當“管教者”的角色,也不要把孩子限定在“被管教者”的角色裏。在家庭溝通中,可以有多種多樣的“角色遊戲”。比如,定期開家庭會議,進行平等交流,無論孩子說了什麼樣的話,家長都給予足夠的重視;還可以讓孩子管家,處理一些簡單的家庭事務等。
第四,給孩子表達意願的機會。相當一部分家長習慣於事事為孩子做出決定,而少有征求孩子的意見;一旦孩子不遵從,就大加責備。其實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家長在任何時候都要注意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意願,給他自主思想的機會。例如,帶孩子去超市購物,可以問他自己想買什麼;替孩子洗澡前,可以問他應該做些什麼準備;帶孩子出門,可以問他想乘坐什麼交通工具;帶孩子去旅行,可以問問他自己覺得要準備些什麼東西,等等。
第五,用啟發式的話語代替命令。很多家長在要求孩子做事時,往往喜歡使用命令句式,如“就這樣做吧”、“你該去幹……了”。這種語氣會讓孩子覺得家長的話是說一不二的,自己是在被強迫做事,即使做了心裏也不高興。家長不妨將命令式語氣改為啟發式語氣,如“這件事怎樣做更好呢”、“你是否該去幹……了”,這種表達方式會讓孩子感覺到家長對自己的尊重,從而引發孩子獨立思考,按自己的意誌主動處理好事情。
第六,隨時隨地讓孩子自主選擇。家長對孩子自主選擇的尊重,可以隨時隨地體現在最簡單的日常生活中:
吃的自主。當孩子力所能及時,在不影響孩子飲食均衡的情況下,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吃什麼。例如在吃飯後水果時,家長不必強迫孩子今天吃蘋果,明天吃香蕉,而讓孩子自己挑選。
穿的自主。家長帶孩子外出玩耍時,在保證安全、健康的前提下,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穿什麼衣服,切忌隨自己喜好而不顧孩子的感受。
玩的自主。不少孩子在玩遊戲時,並不想讓成人教給他們遊戲規則,更願意自己決定遊戲的方式,並體驗其中的樂趣。家長可讓孩子自己選擇玩具和玩的方法,這樣做可以極大滿足孩子的自主意識,幫助他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