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前教子的利與弊。人前教子確實有好處,其好處就在於對孩子的錯誤進行了及時的糾正,這比事後再去說教更有說服力。人前教子也有不當之處,這種不當之處可能比好處的威力更大。因為,“人前教子”會讓孩子感覺當眾丟醜,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痛苦,使其自尊心受到傷害。時間久了,孩子就有可能會丟掉自尊心而變得自暴自棄。正如教育家洛克所說:“若父母當眾宣布他們過失,使他們無地自容,他們越覺得自己的名譽已受到打擊,維護自己名譽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第二,藝術化地人前教子。知道了人前教子的利與弊,父母可能會比較迷惑了,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孩子在公眾場合犯了錯誤究竟該怎麼辦呢?要不要“人前教子”?答案是“要”,但必須加上一個狀語“藝術化地”。
藝術化地人前教子就是在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基礎上,采取一種藝術的手段,既不傷孩子的自尊心,又達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就像梁啟超的父親那樣,將教育孩子的目的隱藏在對對聯這種智力活動中,父親和兒子彼此心知肚明,也顯示了一種親密關係。
但是,不是任何父母都能在公共場合急中生智地用一種藝術化的方法教育孩子。這時,可以采用另外一種方式:體態語言,即運用體態語言,給孩子以暗示,那就既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能達到規範孩子行為的目的。
體態語言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家長可以借助眼神、表情、動作等,準確、細致地表達出對孩子行為的鼓勵、批評、讚同、反對等不同態度。如“點頭”是同意,“微笑”是默許,“拍肩”以鼓勵,“親吻”表喜愛,“皺眉”為不滿,“搖頭”即否定,輕敲桌子意在提醒孩子“注意”……
如果孩子在你的體態語言的提醒下,糾正了不良行為,你要及時表達出你對孩子的肯定與讚賞,使雙方在心靈上得到進一步溝通融合,這對鞏固體態語言的教育效果具有積極意義。
孩子在公共場合做出失禮的事,這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如果做父母的想要盡量避免這種尷尬,就要提高自身的素養,了解兒童的心理,在日常生活中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平時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做到尊重孩子,孩子也就能學會尊重父母,尊重他人。這樣,在特殊情況下藝術化地人前教子、使用體態語言就能達到“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