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懷念

品史

作者:王巨才

關心群眾生活,密切聯係群眾,這些屢屢見諸黨的文獻的論述,毛澤東是首倡者,他和他的戰友們又是模範的踐行者。

當年,中央機關駐在楊家嶺和棗園時,每年都要給老鄉們拜年。有一年春節,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同工作人員帶著糖果、對聯等年禮來到棗園鄉政府,一見麵,毛主席親切地問鄉長楊成福,你們辛苦一年了,年過得好嗎?楊一邊應答,一邊忙著遞煙、沏茶,高興得不知如何是好。周恩來見狀,說楊鄉長你就別忙了,毛主席要給鄉親們拜年,你就引我們到各家走走吧!楊成福一想,全村幾十戶人家,山上山下,住得很分散,哪能讓首長們到處去跑。就說,你們都忙,挨家挨戶就不必了,我一定把主席和首長們的心意轉告給大家。毛主席一聽,連連擺手,說拜年找人代理,楊鄉長你這個主意可不好,還是我們去吧!一句話把眾人逗笑了。商量的結果,大體采納了楊成福的意見,又稍作變通:把每家的家長請到鄉政府,一來主席都見上了,二來也更熱鬧。鄉親們來了,主席和其他首長拉著老年人的手,熱情地遞煙、敬酒,給孩子們抓瓜子、散花生,並詳細征詢對中央機關的意見,了解村民的生活狀況和來年的生產安排,促膝交談,親如一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多次陪同客人參觀,聽過楊成福的介紹,這些其樂融融、親密無間的生動畫麵,幾十年來一直活躍在腦海裏,曆久彌新。

毛澤東關心群眾生產,也關注他們的文化生活。著名的延安文藝運動,創造了中外文藝發展史上氣象巍然的輝煌景觀,開辟了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廣闊道路。同毛澤東一樣,每到春節,延安的文藝團體都要組織秧歌隊,走上街頭,拿出各自的絕活,與群眾共慶新年。1943年春節,正是《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第二年,延安南門外人山人海,兩萬多軍民聚集在廣場上觀看演出,王大化、李波合演的《兄妹開荒》大受歡迎。有意思的是,在成千上萬的觀眾中,有一位就是毛澤東。那天天氣不大好,空中塵土飛揚。李波回憶說,她見毛主席在大風中坐在那裏,身上也落了一層黃土,卻並不在意,身邊的人給他一個口罩,馬上被他用手扒拉開,隻是興味盎然地看著,不時張嘴哈哈大笑。這年4月25日,《解放日報》發表社論,充分肯定那次演出是堅持為工農兵服務的成功實踐。1944年春節,各單位組織的秧歌隊達到27家,上演節目150多個,延安群眾文化生活的豐富多彩,可見一斑。

群眾利益無小事。這句話我最早是從張漢武嘴裏聽到的。1944年春節前後,毛主席把當時的延安市委書記張漢武找來,問:聽說西川侯家溝的婦女大都生不下孩子,群眾很著急,有各種議論,你知道不知道?張漢武答:是有這麼回事,但不知道什麼原因。毛主席說:那麼多人不生孩子,會不會是水的問題,可以派人去化驗一下。張漢武知道,在生產落後的陝北,沒有孩子將來就沒有勞動力,主席為此操心,看似小事,實是大事。談話過後,正準備去作調查,中央醫院的醫生和領導也趕到了。原來,毛主席同張談畢,又對醫院負責人安頓過了。化驗的結果,果然是村子裏的水含有導致婦女不孕的物質,經過改水處理,問題得以解決。

離開延安快30年了,每每想起幹部群眾一遍遍深情述說的這些往事,心底都會湧起強烈的、遏止不住的激動。這些並不奇崛的故事隱含著當年黨和人民堅強團結、同心同德、共克時艱的精神秘密。這秘密是我們黨在漫長的歲月中能戰勝一切困難、不斷開創新局麵的強大法寶,它引人思索,令人感奮。

選自《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