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1 / 3)

二、海事博物館中“一館、一會、一刊”的發展模式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成立於1959年,為我國最早的海事博物館。該館宋朝沉船及貨物、宗教石刻等展覽享譽中外,館內設有曆史悠久的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正式出版《海交史研究》雜誌63期,現有館舍發展為東湖新館、開元寺舊館兩處館舍。該館是從最基層的縣級博物館起步,曆經艱難的數十年,逐步發展成第一批國家一級博物館。該館的成功經驗在於依托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海交史研究》雜誌,這種“一館、一會、一刊”三位一體互相依托的發展模式。曆屆的研究會會長是從全國學術界著名學者中遴選而出。數十年來,該館及研究會孜孜以求培養了幾代國內學術界相關領域內的專家,在海內外享有盛譽。其“一館、一會、一刊”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被國內許多海事博物館所借鑒學習。

三、海事博物館中依托“古港古船”的發展模式

位於山東半島的蓬萊市,目前保留有距今一千多年的登州古港。登州港是唐朝“登州海行人高麗渤海道”兩條重要海路之一的起航港,為目前國內唯一保存的唐朝古港。古港內先後出土元明時期四艘古船,其中兩艘為朝鮮半島古船。蓬萊從1990年興建專題性的古船博物館起步,目前建有5000多平方米展廳,展示四艘古船的蓬萊古船博物館;展示新石器海洋文物以及重要佛教文物隋朝經幢等文物的登州博物館。保存較完好的登州古港與四艘中外古船,先後曆經二十多年建成的兩處博物館,以及在蓬萊召開多次有關蓬萊古船、登州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公開出版6本會議論文集,使蓬萊這座北方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在中國的海洋文化中閃耀著迷人的光彩。蓬萊相關海事博物館依托“古港古船”的特殊人文資源逐步發展,形成極具古港古船特色的海事博物館。

四、海事博物館中依托“重大曆史事件”的發展模式

近代史中,發生了許多影響我國進程的重要海洋事件。在曆史事件的發生地,利用其遺址和遺跡,建起具有紀念意義的海事博物館,其中著名的有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該館從北洋海軍署殘舊的古建築群發展為多處館舍,館內出版了《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館刊》49期,編輯出版《勿忘甲午》係列叢書,多年來持續舉辦國際和國內關於北洋海軍與甲午戰爭的學術討論會,從而該館成為我國北洋海軍與甲午戰爭學術研究中心。因為該館出色的關於北洋海軍與甲午戰爭的文物和資料征集與展示、重要的研究與廣泛的影響,因此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與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發展模式相同的還有鴉片戰爭博物館,地處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地理位置並不優越。該館征集大量的鴉片戰爭的實物和史料進行展示,此外編輯出版《明清海防研究》7輯,從而在國內形成以研究明清海防及鴉片戰爭為主的學術研究中心。

以上兩館均地處偏僻,相對來說展示內容單一,但因其紮實的專題性展示和研究,在國內相關領域均產生一定影響,從而在我國的海事博物館重大海洋事件的展示與研究等領域占據重要的一席之地。

五、海事博物館中依托“海洋文化”的發展模式

位於舟山群島的海島縣岱山縣,依托岱山豐富的海洋人文與自然資源,分別建起海洋漁業、燈塔、海防、台風、島礁等各種海洋文化博物館,征集並展示了別有特色的海洋文化展品。其中如中國海洋漁業博物館中,展出的“船眼”引人注目。在日本保存有重要的中國古船航海資料“唐船圖”中,形象描繪了中國明清時期赴日貿易的海船中,在船頭安裝有大大的眼睛,稱為“船眼”。古代福船和浙船中的“船眼”,有的“船眼”向前,有的“船眼”向下。在全國的海事博物館中唯獨該館展有“船眼”展品,向觀眾形象地展示了從事經商與進行漁業捕撈生產船舶“船眼”的不同,構成了該館獨特的海洋文化習俗展覽。岱山縣根據發展海洋經濟與文化的需要,興建了功能不同的海洋文化博物館,成為海事博物館中的特殊範例。

六、海事博物館中依靠“政府和民間資助”的發展模式

香港海事博物館作為國際航運樞紐展示香港港口文化的重要場館,該館沒有固定場館,以前位於香港赤柱,目前搬至香港8號碼頭。博物館辦公與展示場所均為租賃,年需運營費用1000多萬港元。香港特區政府資助經費僅占不到三分之一,絕對大部分經費需要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捐助。該館既無自己固定的場館,而且絕大部分經費需政府和社會經濟組織資助,但是仍然堅強地生存發展,這種發展模式有助於企業與私人海事博物館所學習借鑒。

七、海事博物館有待發展之處

目前,中國大多數海事博物館建成曆史較短,館內經費投入有限,學術研究力量相對薄弱,諸多方麵尚存在有待加強和發展之處,試析如下:

亟需成立全國性行業協會

中國正在從海洋大國走向海洋強國的征途,海洋文化的再啟蒙與發展任重道遠,海事博物館肩負著曆史重任。迄今,海事博物館界尚未建立起全國性的海事博物館協會,全國性行業協會呼之欲出。中國航海博物館位於上海,上海將建成21世紀的世界航運中心,按國際慣例不同時期的世界航運中心,均形成了有世界影響的海事博物館。2013年4月,國際海事博物館協會盧梅傑主席,再次拜訪中國航海博物館,商討合作事項。中國航海博物館從區位優勢上看,有條件有能力擔負起中國海事博物館行業協會領導者的重任。該館已出版《國家航海》第4輯以及數本國際學術研究會論文集。近期內應朝著館藏豐富、研究出色的國家一級博物館方向邁進。

亟需開展全國性課題聯合攻關

海事博物館所麵臨的諸多課題,需要多學科多層次的全國專家共同參與研究,非一館或數館學術力量合作所能完成,合作方式應考慮采取牽頭聯合方式進行。例如2012年,由寧波市博物館牽頭,廣州、泉州、揚州、蓬萊五城市博物館牽手,聯合進行“海上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申報,其後陸續有福州、北海、漳州、南京四城市加入,形成了九城市聯合申遺的局麵。2012年7月,九城市海絲項目聯合申遺工作,獲得國家文物局批準立項。目前,九城市積極開展“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九城市文化遺產精品聯展”各地巡展,該巡展在各地均引起轟動,目前已有日本、韓國的四城市商討海外巡展,該巡展有可能走向海外。2014年,絲綢之路項目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若項目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作為拓展項目將隨後申報,估計申報成功率很大。所以,海事博物館課題攻關也應考慮采取多地多團體聯動方式,集合全國的力量攻堅克難,來取得突破性成果。

亟需加強海事博物館的研究力量

2013年,較有影響的中國海軍博物館因研究與教育投人不足,缺少研究力量與學術成果,被國家文物局從國家一級博物館的隊伍中降級。實際上大多數海事博物館的學術研究力量,呈現出缺少專家型人才,後續人才青黃不接,研究項目和課題缺少,學術成果匱乏等尷尬局麵。擔負著弘揚中國海洋文化重任的海事博物館,其學術力量亟待加強,應著力培養在國內和國際海事博物館界有影響力的領軍型人才,其學術隊伍建設可謂是任重而道遠。

八、結語

目前,中國的海洋經濟與海洋文化正在長足發展,與之相配的海事博物館的規模與數量將走向提升的快車道。中國海事博物館雖然數量有限,但不乏像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中國航海博物館等國家級大館。海事博物館界應盡快成立全國性的行業學會,積極開展館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申報具有國內和國際影響的課題項目,開展聯合攻關,著力培養具有國內與國際影響的領軍型專家隊伍,爭取在今後的十幾年內迎頭趕上或超過國際海事博物館發展水平,為中國及世界的海洋文化發展,作出中國海事博物館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