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臨汾鋼鐵公司創業曆程
臨汾鋼鐵公司是一個具有半個世紀曆史的鋼鐵企業。半世紀前,它肩負幾百萬人民的殷切希望欣然誕生,帶著曆史遺留的傷疤奮然崛起,又頂著不期而至的暴風驟雨毅然前進,曆盡多次山重水複的坎坷曲折路,才走到柳暗花明的今天。太不容易了!它猶如一名衝鋒陷陣的勇士,穿越五十多年槍林彈雨的時光隧道,渾身傷痕累累,但卻屢戰屢勝,戰功赫赫,功不可沒。回望曆史,真有說不盡的酸甜苦辣。
臨汾這塊古老聖潔的熱土,山川秀美,氣候宜人,物產豐富,曾是華夏先民的洞天福地。舜在他的《南風歌》裏就唱過:“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我們的先輩就在這種田園牧歌的農耕生活中繁衍生息。到戰國時代,我國已經出現了煉鐵技術,走在世界的前列。此後的幾千年裏,盡管全國各地的煉鐵業仍在發展,但臨汾這塊神聖的土地上卻依然耕讀傳家,冶鐵一直滯後,沒有像樣的煉鐵基地。
曆史邁進1958年的門檻,全國掀起了大煉鋼鐵的熱潮,周恩來總理椽筆一揮,批準臨汾建立鋼鐵廠。大江南北的建設者胸懷總理的囑托,跋山涉水來到臨汾,投入建設工地。他們快馬加鞭未下鞍,風餐露宿,披星戴月,不怕困難,不講待遇。無論酷暑嚴冬,還是雷雨風雪,建設者都爭分奪秒地搶工期,趕任務。大家都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力爭早日出鐵。當時有一個叫得最響的口號:“一天等於二十年。”所有幹部職工都在這個口號的激勵下奮力拚搏,到年底第一座高爐點火投產,結束了臨汾無鐵的曆史。
天有不測風雲,1960年一場持續三年的全國性大災荒突然降臨,給臨鋼帶來了滅頂之災。工廠被迫下馬了,幾千名職工不得不揮淚告別鐵水滾滾,機聲隆隆的火紅日子,陷入痛心疾首,茶飯不思的泥沼。冰冷的煙囪如巨大的感歎號,向萬裏長空發出無聲的哀歎。廠區長滿蒿草,野兔悠然散步。機房結滿蛛網,飛鳥從容做窩。工廠上空愁雲慘淡,周圍一派悲涼,無限心酸……沉默的工廠猶如病危的媽媽對她的子女作最後的交代:我已經不行了,你們各自想法逃活命去吧!許多職工隻好一步三回頭地離開心愛的車間和機器,去另謀生路。
在度日如年的漫長時間裏,職工的眼經常眺望工廠上空,職工的心始終想著廠子,盼著它快點複活!終於盼到複產的日子,大家都如魚得水地回到崗位上,拚命地生產,決心把幾年的損失搶回來。生產經營很快就出現了明顯的轉機,見到了風雨過後的絢麗彩虹。
事物的發展總不能盡如人意,“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人們始料未及的是,從此大字報滿天飛,批鬥會遍地開,派性如癲癇纏身,武鬥像瘧疾發作……直攪得工廠無寧日,生產無秩序,人心亂如麻。臨鋼人多想一心一意埋頭生產啊,怎奈樹欲靜而風不止。即使這樣,它還是作出了不少成績。“文革”初期全廠職工連續攻克技術設計、設備製作、運行試產等難關,生產出高頻螺旋焊管,填補了我國鋼材生產的一項空白。產品被用於毛主席紀念堂建設、導彈工程建設,寫下令臨鋼人永遠難忘的一筆。到1976年,第一座焦爐也投產出焦了。1978年燒結廠投產,結束了土燒結生產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