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石(1 / 3)

生產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標誌著社會主義製度已在我國確立起來。這時黨和國家麵臨著如何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製度,即關係到國家的治理和社會走向這一根本性問題。在這曆史發展的關鍵時刻,毛澤東以其特有的敏銳而深邃的哲學思維,運用對立統一規律觀察和分析社會主義社會各種複雜的矛盾,在深刻揭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並係統地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學說,並且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這些理論觀點,集中體現於他在1957年2月最高國務會議第11次(擴大)會議發表的《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及在此前後的一係列講話中,它從哲學的高度回答了時代麵臨的重大課題,具有長遠的理論和實踐的指導意義,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和國家學說的重要貢獻。

社會基本矛盾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石。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根據他對人類社會的演進和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的長期研究,指明了推動社會發展的具有決定作用的基本矛盾,他寫道:“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係或財產關係(這隻是生產關係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係便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雖然他在這裏沒有使用“基本矛盾”這一概念,但實際上已指明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這兩種基本的矛盾是社會發展動力這一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後來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一文中,曾明確使用過基本矛盾這一概念,他指出:社會化生產與資本主義占有製之間的矛盾,“這就是產生現代社會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現代社會就在這一切矛盾中運動,而大工業把他們明顯地暴露出來了”。這個深刻的理論觀點還主要是指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而沒有涵蓋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這樣人類社會的另一個基本矛盾,因而還不能反映整個資本主義社會運動的全部特點。毛澤東的理論貢獻,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第一次把經典作家發現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這種矛盾規定為社會基本矛盾,並認定這種社會矛盾是貫穿於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過程。他說將來全世界的帝國主義都打倒了,階級消滅了……,那個時候還有生產關係同生產力的矛盾,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的矛盾。這表明,社會基本矛盾存在於包括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在內的一切社會發展過程的始終,是一切社會矛盾的總根源,它規定和製約著社會各種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進而,毛澤東具體分析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各種特殊矛盾及其相互關係,這個分析涉及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及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裏的矛盾,包括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指明這些矛盾同以往社會一樣,都是受社會基本矛盾所規定和製約的。他由此作出了一個重要論斷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正是這些矛盾推動著我們的社會向前發展”。毛澤東正是從對社會主義社會特殊矛盾的分析中,得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著社會基本矛盾,並同樣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的結論,這是他對社會基本矛盾理論的又一個重要貢獻。

本來,既然承認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那就必然存在於一切社會形態之中。社會主義社會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形態,按照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觀點,自然也是在社會基本矛盾的推動下不斷向前發展的。但這是從理論上說的,實際上對它的認識過程卻要複雜得多。

大家知道,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新課題。對於這個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都曾作過某些原則的論述,表現了經典作家的深邃的洞察力,但限於曆史條件,他們還不可能對此作出全麵的解答。比如,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文中,科學地考察了未來共產主義的發展問題,第一次論證了共產主義社會發展兩個階段的思想。他敏銳地預見到,在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在經濟、道德和精神等各方麵還不可避免地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並且具體指出在這個階段上還存在著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之間、城鄉之間的差別以及分配問題上的事實上的不平等。這些差別,實際上說明了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著矛盾,這對於我們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的特征是有著深刻的啟示意義的。應該說,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批判資產階級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的,由於當時還沒有無產階級革命勝利的實踐,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還沒有提到他們麵前,他們對社會主義社會的“未來的發展和變化,隻應該也隻能說出個大的方向。”而不可能作出全麵的和具體的描述和論證。

列寧在十月革命之後,根據建立和鞏固蘇維埃政權鬥爭的實踐經驗,在他的許多論述中,具體地分析了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的許多矛盾。他論述了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過渡時期兼有兩種經濟結構的特點;分析了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階級鬥爭的繼續存在及其特點;談到了社會主義社會中工人階級內部的矛盾及處理辦法,等等。他在批判布哈林寫的《過渡時期經濟》一文時,曾經提出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對抗將會消失,矛盾仍將存在的重要思想。應該特別指出,這時列寧已預見到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內容將發生變化。他認為在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後,除了原來意義的即各階級之間鬥爭的政治以外,還有“從事國家建設的政治”,而階級鬥爭的勝利“會使鬥爭的重心逐漸轉向經濟方麵的政治。”這顯然是一個十分深刻並富有現實指導意義的思想。列寧的這些論述,對社會主義社會的認識是大大地前進了。但是,由於列寧辭世過早,沒有經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後的實踐,因而也不可能充分地和係統地回答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

曆史留給了斯大林比較充分的時間來研究和回答這個問題。在蘇聯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前,斯大林還比較多地講到蘇聯社會存在的各種矛盾,包括已經大量表現出來的人民內部矛盾。他曾指出,當時的蘇聯存在著兩種矛盾,一種是“內部的矛盾”,即無產階級和農民之間的矛盾;另一種是“外部的矛盾”,即社會主義國家和其他一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他在20年代末批駁托洛茨基的“二次革命論”時,還把無產階級和農民基本群眾之間的矛盾稱為“結合內部的矛盾”,把工農群眾和國內資產階級分子之間的矛盾稱為“結合外部的矛盾”。對這兩種矛盾作了區別。他認為,前一種矛盾,將“隨著工業化的增長,即隨著無產階級在國內的力量和影響的增長,這種矛盾將日益緩和並順利解決”。而後一種矛盾,“在我們還沒有消滅富農階級以前,這種矛盾是會日益增長並尖銳的。”斯大林的這些觀點基本是正確的,但他這裏所講的矛盾,主要是指過渡時期社會主義國家存在著的社會矛盾,而沒有回答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後是否仍存在兩種不同性質矛盾的問題,因而還遠沒有形成完整準確的科學理論。相反,在1936年宣布蘇聯建成社會主義以後的一個長時期中,斯大林就錯誤地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是“完全適合的”;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之間在政治上和道義上的一致,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直到他逝世前一年寫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這本書中,才開始承認社會主義製度下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存在著矛盾,要領導者經常注意發現矛盾和克服矛盾,並認為如果注意不夠,搞不好的話還可能發生衝突。但是,這時他還是沒有把它作為全麵性的問題提出來,還是沒有認識到這些矛盾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向前發展的基本動力,因而在理論上是不徹底的。

否認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矛盾的觀點,不僅在理論認識上是錯誤的,而且在實踐上也是極其有害的。這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沒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天真的想法。”“許多人不承認社會主義社會還有矛盾。因而使他們在社會矛盾麵前縮手縮腳,處於被動地位;不懂得在不斷地正確處理和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將會使社會主義社會內部的統一和團結日益鞏固。”由於斯大林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否認蘇聯社會存在矛盾,這就勢必對現實政治生活中出現的矛盾問題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而把一切矛盾歸結於國外帝國主義的指使和挑動,結果導致混淆敵我的嚴重錯誤。蘇聯這種長期積累下來的社會矛盾,以及由於蘇聯對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錯誤做法造成的嚴重後果,在1953年斯大林逝世以後,特別是1956年蘇共二十大以後,進一步暴露出來了。

正是在這樣的理論背景下,毛澤東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開始對社會主義製度建立後的社會運動的本質和特點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1956年12月4日,毛澤東在致黃炎培的信中,明確地提出了正確處理兩類矛盾的思想。他指出:“社會總是充滿著矛盾。即使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也是如此。不過矛盾的性質和階級社會有所不同罷了。既有矛盾就要求揭露和解決。有兩種揭露和解決的方法:一種是對敵(這說的是特務破壞分子)我之間的,一種是對人民內部的(包括黨派內部的,黨派與黨派之間的)。前者是用鎮壓的方法,後者是用說服的方法,即批評的方法。”他強調,我們國家內部的階級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了,所有人民應當團結起來,“但是人民內部的問題仍將層出不窮,解決的方法,就是從團結出發,經過批評與自我批評,達到團結這樣一種方法。”

同年12月29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再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曆史經驗》一文,這是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關於蘇共二十大以來國際共運問題的討論而寫的,並經毛澤東修改定稿的。文章從國際範圍上第一次明確地闡述了兩類矛盾問題,它寫道:“在我們麵前有兩種不同性質的矛盾:第一種是敵我之間的矛盾(……)。這是根本的矛盾,它的基礎是敵對階級之間的利害衝突。第二種是人民內部矛盾(在這部分人民和那一部分人民之間,共產黨內這一部分和那一部分同誌之間,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和人民之間,社會主義國家相互之間,共產黨和共產黨之間,等等)。這是非根本的矛盾,它的發生不是由於階級利害的根本衝突,而是由於正確意見和錯誤意見的矛盾,或者由於局部性質的利害矛盾。它的解決首先必須服從於對敵鬥爭的總的利益。人民內部的矛盾可以而且應該從團結的願望出發,經過批評或者鬥爭獲得解決,從而在新的條件下達到新的團結。”文章還指出,社會主義製度建立以後,在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仍然存在著一定的矛盾,“這種矛盾表現為經濟製度和政治製度的某些環節上的缺陷。這種矛盾,雖然不需要用根本性質的變革來解決,仍然需要及時地加以調整。”文章還總結了斯大林破壞社會主義民主的嚴重教訓,強調在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生活中要逐步地發展和健全各種民主的程序,健全社會主義法製,加強人民對國家機關的監督,發展國家管理工作和企業管理工作中的民主方法,密切國家機關和企業管理機關同廣大群眾的聯係。由上可知,這篇反映毛澤東觀點的著名文章,已經大體上勾勒出了兩類矛盾學說的基本輪廓。

1957年1月,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中,又一次指出:“社會上的事情總是對立統一的。社會主義社會也是對立統一的,有人民內部的對立統一,有敵我之間的對立統一。”他批評有些人在社會矛盾麵前總是被動,其根本原因,“就是思想上不承認社會主義社會是對立統一的。”他強調,“怎樣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的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這是一門學問,值得好好研究。”

毛澤東提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不僅豐富和發展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而且對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也具有重要的指導實踐的意義。曆史經驗告訴我們,那種“不承認社會主義社會還有矛盾,因而使得他們在社會矛盾麵前縮手縮腳,處於被動地位;不懂得在不斷地正確處理和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將會使社會主義社會內部的統一和團結日益鞏固”。事實證明,隻有懂得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製度本身不斷地得到解決,才能使我們在社會矛盾運動中處於主動的地位。應該說,這對於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具有特別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表明我國曆史處在一個大轉變的關頭。能否對這樣一個曆史轉變作出科學的判斷並適時地確定新時期的主要任務,是關係到社會主義社會能否繼續前進的根本性問題。

毛澤東根據社會基本矛盾的原理,進一步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特點。他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生產關係同生產力之間,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是既相適應又相矛盾,其中適應是主要方麵,不適應是次要方麵。他說我國現在的社會製度比較舊時代的社會製度要優勝得多。如果不優勝,舊製度就不會被推翻,新製度就不可能建立。所謂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比較舊時代生產關係更能夠適合生產力發展的性質,就是指能夠容許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因而生產不斷擴大,因而使人民不斷增長的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的這樣一種情況。基於這樣的分析,毛澤東明確指出:“我們的根本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生產關係下麵保護和發展生產力”。他認定,我們之所以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主要是為了“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一場新的戰爭——向自然界開戰,發展我們的經濟,發展我們的文化,使全體人民比較順利地走過目前的過渡時期,鞏固我們的新製度,建設我們的新國家”這就在實際上提出了黨的根本任務的轉變問題。這同中共八大作出的將黨的工作中心從革命轉移到建設上來,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的戰略決策,是一致的。

這就深刻地告訴我們:一方麵,在生產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之後,我國現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下同國家和人民需要之間的矛盾已成為主要矛盾,這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突出表現,也是大量人民內部矛盾的深刻根源,因而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成為新時期的中心任務。這就是說,黨和國家要由原來占居主要地位的階級鬥爭轉變為主要向自然界開戰。事實證明,隻有堅持把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一項長期的中心任務,從根本上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才能真正反映和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也才能更好地解決人民內部的矛盾。另一方麵,提出要自覺地調整生產關係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適應的方麵,要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不僅指明了今後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而且也為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實際上是不斷調整和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調動一切積極力量和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這是調整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的一個重要方麵,其結果必將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