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源於實踐,而理論的重要意義在於指導實踐。《鄧小平文選》第三卷,正是對我國十年波瀾壯闊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理論總結,它代表了中國共產黨人在當今世界風雲變幻的情勢下,對如何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這一關係人類進步事業命運的重大問題,交出的一份充滿馬克思主義創造活力的答卷,其曆史意義和現實價值將繼續為今後的實踐所證明。
小平同誌的理論活動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始終貫穿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善於總結實踐中的經驗,勇於開拓創新,不斷地把我們的事業推向前進。新一卷與上一卷是他在新時期理論著述的姊妹篇,是逐步發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真實記錄。如果說上一卷更多地反映了曆史轉折時期即撥亂反正的特點,那麼新一卷則是這一理論的多方麵的展開、深化並趨於成熟。應當說,自80年代以來,在社會主義事業遭受越來越嚴重的挫折,一切正直的共產黨人都對社會主義命運和前途進行深刻反思這樣一個嚴峻的曆史條件下,小平同誌的理論和實踐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就是要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繼毛澤東之後繼續探索並完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他把總結曆史和現實的經驗教訓並依據中國的國情作為自己的理論與實踐活動的堅實基礎,力排來自“左”的和右的方麵的幹擾,既正確把握曆史發展的方向,堅持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同時又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把改革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的一個動力。小平同誌的這個思想,充分體現在“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這一對實踐的指導路線上,而這也是貫穿在新一卷的一條主線。因而我們學習第三卷,就應當全麵、完整、準確地理解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緊緊地把握這一理論的精神實質。
小平同誌是十分注重借鑒國際和國內的曆史經驗,不斷總結實踐中的經驗的。在確定新時期我國建設事業的發展戰略和奮鬥目標時,他具有宏偉的魄力和堅定必勝的氣勢,而在指導作風上又是嚴謹慎重、深思熟慮的。他不止一次地指出:“我們對自己的發展充滿信心,同時也認識到這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不能喪失警惕。鬥爭要求我們把工作做得更細致一些,注意經常總結經驗”。又說:“我們的政策是堅定不移的,不會動搖的,一直要幹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總結經驗”。很顯然,小平同誌是把不斷總結經驗作為保持黨的方針政策正確的重要保證。應當說,善於總結經驗,以不斷改進我們的工作,是我們黨的徹底地對人民負責的宗旨所要求的,也是我們黨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我們學習鄧小平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同時也要學習這一理論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依據的這種思想作風和思想方法,善於不斷地在實踐中總結經驗。這對於改進我們的工作作風,提高領導水平,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首先,不斷地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是堅持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一個重要途徑。
毛澤東、鄧小平都把實事求是作為黨的思想路線的一個高度的概括。小平同誌早在1978年就稱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就是實事求是這四個字,他指出:“毛澤東思想的基本點就是實事求是”“毛澤東同誌所以偉大,能把中國革命引導到勝利,歸根到底,就是靠這個”。實事求是就其思想理論內涵來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與建設實際相結合,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國共產黨的曆史,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曆史。而在這個曆史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符合中國國情的、獨具特色的毛澤東思想及其新發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是中國共產黨人實踐的理論結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理論成果。應當肯定,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應用於分析中國革命的實際,提出把兩者相結合的思想,並把它升華概括成為指導中國革命的最基本的原則,是毛澤東在理論上的一個突出貢獻。他不僅提出了“相結合”的即實事求是的思想,而且把深入的調查研究和總結經驗作為實現這一結合的途徑和橋梁,從而為黨的思想路線奠定了原則和方法。而在新的曆史時期,小平同誌糾正了毛澤東晚年由於違背了他自己所倡導的思想原則而出現的錯誤,大力恢複和推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並身體力行地剴切剖析中國國情,傾注極大的熱情用心總結曆史的和現實的經驗,從而為製定新時期的各項方針政策提供了客觀依據。事實上,一個黨如同一個人一樣,它的正確性不是先天就具有的,而隻有通過實事求是的調查研究才有可能製定正確的行動綱領,也隻有通過不斷地總結經驗,才能發揚成績,克服缺點,避免或及時糾正錯誤,保證自己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事實表明,我們黨的曆史上的成功與挫折、前進與後退,都與上述的問題相聯係的。因此,能否善於總結經驗,可以說是一個鄭重的、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重要標誌。在《鄧選》第三卷中關於要善於總結經驗的多次論述,正是對黨的實踐具有指導性的理論概括和倡導。由此可見,學會正確地總結經驗,不僅是一般的工作方法問題,而是與黨的思想路線相聯係的,我們必須忠實遵循的工作路線問題。隻有在這樣認識的高度上,我們才能更自覺地運用這一方法,不斷改進領導作風,提高我們的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