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懂得曆史: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學習鄧小平同誌的一個重要觀點(1 / 3)

改革開放以來,在同西方世界打交道時,中國雖然始終抱著友好與合作的真誠願望,但仍時時遇到某些不協調的刺耳的回音,這主要是來自某個傲慢大國以他們的標準君臨天下,把製裁中國不時作為他們的一種劣質武器。1990年春,當這種論調甚囂塵上之時,鄧小平同誌曾對一位華裔人士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我是一個中國人,懂得外國侵略中國的曆史。當我聽到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決定要製裁中國,馬上就聯想到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曆史。七國中除加拿大外,其他六國再加上沙俄和奧地利就是當年組織聯軍的八個國家。要懂得些中國曆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這裏不僅以感人肺腑的愛國激情,自覺運用近代中國的曆史經驗來觀察國際上的動向,而且從中引出一個極富創見的關於史學功能的觀點,這就是把要懂得曆史,即曆史教育作為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

中國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曆代有修史、提倡信史的史學傳統,同時又有倡導以史為鑒,使史學具有為現實服務功能的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人從來反對割斷曆史,把正確對待曆史,正確總結和運用曆史經驗,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要依據,並把它視為一個成熟的、鄭重的黨的重要標誌之一。毛澤東同誌關於從孔夫子到孫中山都要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遺產的名言,代表了共產黨人對待曆史所取的正確態度。

在新的曆史時期,鄧小平同誌把要懂得曆史,直接作為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這是對史學功能的深化和創新,也為史學研究和曆史教育提供了一個極為廣闊而重要的現實舞台。他在這裏所說的中國曆史,主要是指近現代中國曆史。要懂得曆史,不僅指要對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曆史教育,而且也要使廣大幹部,特別是擔負重要責任的高級幹部懂得曆史。在他看來,隻有懂得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當代中國發展的正確方向,才能深刻理解當代中國發展的曆史使命,也有助於製定正確的發展戰略。通覽《鄧小平文選》第二、三卷,其中有許多篇章都是在總結曆史、運用曆史經驗的基礎上立論和展開的;正是這種曆史的分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提供了堅實的依據。而他在1977年複出後,以極大熱情和精力領導全黨總結建國以來的曆史經驗,使這一意義深遠的工作,為我們也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樹立了一個正確對待曆史的範例。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正確總結曆史,統一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堅持黨在新時期的正確路線,成為一個十分重要而突出的問題。鄧小平同誌力排來自“左”的和右的兩方麵的幹擾,通過實事求是的分析和公正的評價,使建國以來極端重要而又極其複雜的曆史問題得到了正確的結論。這就為維護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團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根本的保證;同時也使全黨全國人民懂得自己的曆史,更自覺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路線。由此可見,正確總結曆史,具有多麼重要的現實意義。

懂得曆史,重要的是要從曆史的事實中懂得曆史發展的規律,懂得運用曆史提供的經驗,這是進行曆史教育的內在要求,也是曆史為當代中國發展服務的重要體現。鄧小平同誌在他的理論和實踐活動中,充滿了愛國主義的激情,但這不隻是停留在對國家命運刻骨銘心的憂患意識,而是對近代中國曆史發展規律和曆史經驗的具有非凡穿透力的理性思維,這就是在他的著作中一再闡明的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相統一的思想。這是近現代中國曆史教育的主題,也是當代中國發展的根本基點和取向。我們知道,近代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惡性循環,正是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中國人民在我們民族精神中所蘊含的憂患意識的基礎上形成了更加明確的愛國主義思想,並在這一旗幟下尋求救亡自強之道。不同的時代條件,愛國主義也有不同的思想內涵。在近代的起始階段,以林則徐為代表的愛國主義是和他們的忠君思想相聯係的,雖然他們的愛國情懷和無畏的犧牲精神是感天地泣鬼神的,但終因這一曆史的局限而注定了他們演的是一出悲劇。到了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愛國主義,則比較自覺地同民主主義的理想相結合,並取得了推翻封建帝製這一曆史性勝利。但是,時不予我,外國有的,中國卻不能有,辛亥革命的結局和爾後的局麵,深刻表明近代中國已經失去了通過發展資本主義求得富強的曆史機遇。經過痛苦的摸索,隻有當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前途相聯結,並獲得掌握這一曆史自覺的先進政黨領導的時候,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理想與目標一救亡與自強,才有了真正實現的可能。50年前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完全勝利,隨後又經過4年奮鬥,終於廓清重重陰霾,迎來黎明;爾後40多年中華大地所發生的深刻變化,這一切都為曆史作了最有說服力的說明。正是從近代中國曆史的比較和判斷中,鄧小平同誌一再闡明了隻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和發展中國的真理,指出中國離開社會主義就必然退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他說:“這是中國人民從五四運動到現在六十年來的切身體驗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曆史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