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1 / 3)

中國的抗日戰爭勝利已經整整半個世紀了。

50多年前的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正是由於全民族的發動,人民戰爭的廣泛開展,使抗日戰爭成為中國一百多年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最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這是中國人民值得永遠紀念的曆史性勝利。

在這場偉大的反侵略戰爭中,由於多方麵的曆史原因和中國抗戰的特點,存在著兩個戰場:一個是主要由國民黨軍隊所承擔的正麵戰場,一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軍隊所開辟的敵後解放區戰場。實事求是地評價兩個戰場及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僅關係到正確總結國共合作、團結禦侮的曆史經驗,汲取在振興民族大業中所經曆的曲折發展的深刻教訓,而且還直接關係到正確闡明中國戰場在國際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傑出作用和重大貢獻。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海峽兩岸關係的改善,我們對國民黨及正麵戰場在抗戰中的表現作了符合曆史實際的描述和評價,糾正了過去由於曆史原因形成的某些片麵的或偏激的看法,這在我們的許多抗戰史論和一些影視中有了比較充分的體現。但我們注意到,盡管蔣介石在抗戰中多次對八路軍、新四軍說過諸如“忠勇奮發,迭予敵重創”之類的評語,遺憾的是,國民黨當局出爾反爾,執於政治偏見,任意捏造曆史,盡力美化自己,有意抹煞解放區戰場的卓著功勳,否認中共在抗戰中的傑出作用,這在他們那裏幾乎是幾十年一貫製。當年在敵後戰場艱苦鏖戰之際,重慶就散布八路軍“遊而不擊”的流言,今天台灣方麵又製造所謂中共利用抗戰“坐大論”的奇談怪論。其實,這樣做,與人無損,與己何益?不過繼續受損害的是我們民族的聲譽。

不妨舉一個例子。60年代,國民黨軍史局編輯出版了一套百卷本的《中日戰爭史(1937—1945)》,70年代又將其縮編成一本《中日戰爭簡史》,並譯成英文在美國發行。它對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新四軍在抗戰中的作用不僅一筆抹煞,而且極盡汙蔑攻擊之能事。盡管編者吹噓這本書“在國外很受歡迎,被許多研究中國近代史的人當作主要參考書”,但它並不能給國民黨增添光彩。正像英國學者霍爾博士在書評中所寫的:“這本書是按標準的國民黨對中日戰爭的宣傳總路線來寫的”,“一些漫不經心的讀者可能會被這本書的價格和誇張的翻譯,以及雖無吸引力但卻是厚厚一大本的篇幅給糊弄住”。但是,“這本書不能使我們對中日戰爭增加什麼了解,無法說它是本有用的書”。

毫無疑義,中國的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了不可磨滅的巨大作用。但幾十年來,國際上一些人在回顧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蘇德戰場和美日太平洋戰場,而對開辟最早、持續最長、犧牲最大的中國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戰爭卻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和公正的評價。這除了同某些政治成見、地域偏見有關之外,還在於許多西方人並不了解中國這樣一個以弱抗強的戰爭的特點,不了解持久的人民戰爭這一特殊的作戰形式及其偉大作用。當時,解放區戰場長期受到國民黨政府嚴密的新聞封鎖,“海外有很多人錯誤地認為國民黨就是中國”,而國民黨在八年抗戰中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采取避戰政策,畋績甚多,“打得很糟”,這個在國際上無法抹掉的記憶和事實,這筆不那麼體麵的帳,也就被記到了整個中國的頭上。這是中國抗戰偉大作用在國際上未能得到應有評價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此,正確評價國共兩黨及兩個戰場在抗戰中的作用,深刻說明中國抗日戰爭的特點,明辨是非,是正視聽的一個關鍵問題。這顯然不能靠任意塑造曆史的辦法,而隻能從客觀事實出發。

始於30年代的這場戰爭,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抗擊東方頭號帝國主義強國的戰爭。中日雙方力量懸殊,中國麵臨著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在這場空前殘酷的殊死大搏鬥中,如何避免近代曆史上中國反侵略戰爭屢遭失敗的教訓,關鍵在於要注重發揮我方戰爭正義性、得道多助的優勢,充分利用敵人少、兵臨大國的弱點,真正實行全民族的總動員,發動持久的全麵的人民戰爭。這是堅持抗戰並爭取達到最後勝利的惟一正確的途徑。對參加抗戰的黨派,主要是指國共兩黨而言,誰能夠做到這一點,即實行有利於全民族總動員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並一以貫之,堅持到底,誰就實際上是這場反侵略戰爭的領導者,它將最終贏得戰爭,也將贏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