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陽城雖然是秦朝的帝都,以前確實繁華,不過,如今劉邦和項羽已經開始攻城,城中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六月,項梁、項羽叔侄所率領的隊伍已發展壯大到六七萬人,並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集各路義軍首領於薛城(今山東省滕州市東南)共商大事。張良不忘複興韓國,忙對項梁提議道:“君既已立楚王為後人,而韓王諸公子中的橫陽君成最賢,可立為王,借以多樹黨羽。”早在下邳之際,張、項之間便有舊誼,因而項梁一口應承。於是,他命人找到韓王成,立為韓王,並以張良為司徒(相當於丞相)。張良“複韓”的目的終於達到了,“複家”的政治夙願也得以實現,因而竭盡全力扶持韓王成,揮師收複韓地(指戰國時韓國地盤),遊兵於潁川附近,時而攻取數城,時而又被秦兵奪回,遲遲未能開創大局麵。這一年年底,楚懷王命劉邦、項羽分兵伐秦,並約定:誰先入關進鹹陽,誰便可以立而為王。
……
兩年過去了,蘇行還是不見蘇醒,呂素雖然會些武藝,但畢竟隻是個弱女子,若不是以前蘇行留下來的名聲還在,像秦二世這些高官不敢對他怎麼樣,否則,後果真的難料。
劉邦的軍隊已經來到了鹹陽城下,相信,過不了多久秦朝就會滅亡。
對於劉邦,也就是高要,呂素還是深有好感的,畢竟,他已經不是以前那個劉邦了。
他來攻取城池,呂素也是舉雙手讚成。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劉邦率兵攻占潁川。韓王和張良便與劉邦會合了。劉邦請韓王留守陽翟(韓故都,今河南禹州市),而讓張良隨軍南下。九月,軍隊抵達南陽郡(今河南南陽市)。南陽郡守奇退入宛城(河南南陽)固守。劉邦滅秦心切,見宛城一時難以攻取,打算繞過宛城繼續西進。張良認為不妥,勸道:“您雖然急於進關,但這一路上秦兵還很多,而且都扼據著險要的地勢。現在不拿下宛城,一旦宛城的秦兵從後麵追殺過來,那時,強秦在前,追兵在後,就很危險了。”劉邦采納了他的建議,立即更換旗幟,率兵乘夜間抄小路悄悄返回。拂曉時分,劉邦的軍隊已把宛城重重圍住。接著,劉邦又采納了陳恢的意見,以攻心之術,招撫南陽太守,赦免全城吏民,兵不血刃地輕取了宛城。解除了劉邦西進的後顧之憂,劉邦兵威大振,南陽郡的其它城池見太守已降,紛紛起而效之,望風而降。
隨後,劉邦率軍抵達嶢關(今陝西商州西北)。嶢關是古代南陽與關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難攻,是通往秦都鹹陽的咽喉要塞,也是拱衛鹹陽的最後一道關隘,秦有重兵扼守此地。
劉邦趕到關前,想要親率所部兩萬餘眾,強行攻取。張良勸諫道:“目前秦守關的兵力還很強大,不可輕舉妄動。”劉邦惟恐項羽大軍先入關中,因而心急如焚,忙向張良問計。張良向劉邦獻了一個智取的妙計。他說:“我聽說嶢關的守將是個屠夫的兒子,這種市儈小人,隻要用點財幣就可以打動他的心了。您可以派先遣部隊,預備5萬人的糧餉,並在四周山間上增設大量軍隊的旗號,虛張聲勢,作為疑兵。然後再派酈食其多帶珍寶財物去勸誘秦將,事情就可能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