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司馬遷寫《史記》(1 / 1)

司馬遷(前145-約前86),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10歲時,跟隨當太史令的父親司馬談到京都長安,開始誦讀古文。20歲開始漫遊,幾乎走遍全國各地。考查了一些名山大川、曆史古跡,訪問了一些遺聞舊事,積累了豐富的史料。廣泛地接觸了當時的社會生活,豐富了文化素養和生活經驗。38歲時,繼承父業,被任為太史令,從而得以盡讀史官所藏圖書、秘籍、檔案及各種史料。42歲時,開始撰寫《史記》。47歲時,李陵深入匈奴,因眾寡懸殊,後繼無援,兵敗被俘,投降匈奴。他為李陵辯護,幾句直言觸怒了漢武帝,被捕入獄。第二年被處腐刑,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他忍受了這奇恥大辱。兩年後出獄,被任為本來由宦官充當的中書令,他更加發憤著書,55歲時,終於完成了《史記》這部名垂千古的巨著。

司馬遷寫《史記》,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一個朋友前來探望,兩人寒暄了幾句後,司馬遷便又伏案書寫,手不停揮。朋友就拿起司馬遷寫好放在一旁的書稿,讀了起來。

那位朋友正好讀到《李廣列傳》,見司馬遷在傳記裏描寫李廣退敵、脫險、射虎,件件寫得神采飛揚,惟妙惟肖,……字裏行間,充滿了敬佩之情。

朋友讀完後,說:“你那麼敬佩李廣,為什麼還寫這個呢?”司馬遷停住筆,靠過來一看,原來朋友說的是他在文中寫了李廣公報私仇等缺點,司馬遷還來不及回答,朋友又開口了,他說:“這樣寫將軍的缺點,流傳後世,豈不有損將軍的形象嗎?”

“我寫的是曆史,信,是首要原則,怎能以個人愛憎去歪曲曆史真相呢?”司馬遷反問道。

“啊,原來如此!”朋友明白了。果然,司馬遷同情項羽,卻也詳細地寫出了項羽必然失敗的命運;司馬遷厭惡劉邦,但也寫出了他必然成功的條件。這樣一來,朋友真是為司馬遷的忠實、誠信所折服。

簡評

司馬遷撰寫史記,態度嚴謹認真,實錄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漢朝的曆史學家班固說,司馬遷 "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寫曆史的第一個原則就是“信”,這不隻是對文章的要求,也是對作者人格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