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陳智的話,我一點也反對的理由也找不到了,因為他所說的正是事實,綜觀曆史上的統治者無不是如此。武王伐紂魚自動跳到船上以此來預示自己是勝利一方;腳上有七十二痣的漢高祖斬白蛇起義假借於承受天命,赤帝之子而得到整個天下建立我大漢。曆史上的一切一切,奪得江山,鞏固江山無非都與天意有或多或少的關係,天意之說已經深深地移植於人們心中,也成了非常非常有效的政治手段!
“舜帝降下祥瑞,我們的主公會結束亂世!我們的主公會結束亂世!我們誓死效忠於主公!跟隨主公一起建功立業,結束亂世!”士兵歡聲雷動,他們揮舞著手中的武器仿佛他們就是已經成為了整個天下的征服者一般。
我對於這種立竿見影的效果隻能是用讚歎來表達了,其實也多虧了這一切是發生在華夏賢帝舜帝墓前,還假借了舜帝的名義。我對諸將說:“聽聞蒼梧是龍都,而這龍都卻因為龍母而得名!我想擇吉日再去祭拜於[注二]龍母!”吳巨在旁連連點頭,說:“好!好!大人,擇好吉日之後我再帶大人去吧!”“恩!”我點了下頭。
我去拜祭龍母之時,恰逢天降大雨。卻不料到這卻成了士兵們認為我得到龍母保護的原因,因為龍發威之時就是風雨,而我一來就下大雨,這恰好是龍母派他所養的神龍來呼風喚雨以示迎接之意。而且不用多久,馬上就風收雨歇,甚至還有許多人說看到了龍在向我點頭以示歡迎,總之,我此次祭拜龍母被士兵傳播得神乎其神了。
其實我也不知道這是陰差陽錯還是龍母真的派龍前來歡迎我,我隻能是聽天由命吧!
範力或實不知道,事物有利的方麵必定也會存在著弊的方麵,正如他以天意之說來進行號召並且達到凝聚人心的目的,可是這樣也恰如一個兩刃劍也會給他帶來了強敵,從而造成了困難和危險……
半月之後,兵力強盛的黃巾軍,他們成功地攻下了士燮的交趾,合浦,南海三郡,奪取了三郡後的黃巾軍果然是向我所控製的蒼梧,鬱林郡發起了進攻!我隻得起兵迎敵……
……………………
……………………
[注一]: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司馬遷《史記》),埋葬在白雲山南麓的錦雞岩,而虞帝廟舊址就在現桂東醫院處。不過這隻是傳說,更為真實的說是在零陵郡的零陵縣,零陵縣因舜陵的美稱而命名。以及像《左氏春秋》等等古籍一再者記載有舜帝崩於蒼梧之野,在舜帝之時已經把蒼梧劃歸於華夏民族的版圖之中了,古屬於荊州,春秋戰國屬楚國。
[注二]:龍母,姓溫,名媼。生於周赦王25年(公元前290年)農曆五月初八,卒於秦始皇36年(公元前211年)農曆八月十五。她出生在“藤縣二十一都筋竹村,或曰藤縣一都水東街孝通坊”。其父溫天瑞,宦遊南海,娶梁氏(廣東德慶悅城人)為妻,生下三女,溫鳳嬌為老二。少年時,溫媼隨父母到悅城定居,以織布捕漁為生。後來,溫媼帶領鄉親開辟山川,治理西江洪災,盡心竭力為民造福,利澤天下,被擁為倉吾族首領。公元前211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溫媼由悅城乘船經梧州到桂林進京途中,因染病返回悅城後病逝,終年79歲。傳說中她撫養五龍,又利用長大的五龍呼風喚雨,開辟山川,治理西江,利澤人民,故被稱為龍母,從秦始皇起至清朝,龍母一直受到封建皇朝的誥封,人民供奉龍母,體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後人為紀念龍母,以悅城和梧州為中心,在西江沿岸及全國各地興建數以百計的龍母廟。龍母在珠江流域,特別是粵港澳享有盛譽,其影響力和知名度可與媽祖媲美。各處龍母廟一串聯起來就成了一條龍母文化尋根訪祖旅遊線路。
下章精彩內容:高升說罷一槍向我刺來,我側頭躲過來槍。高升又再度挺槍刺向我,我在側身躲過來槍之時就勢揮劍向高升刺去,高升撤槍一擋,將我的劍給擋住了。我不給高升喘息的機會,連續使劍向高升刺去,高升忙於抵擋我的進攻。高升心中暗想:“近身戰,我的長槍根本是發揮不了作用啊!我的武器長,他的武器短,何不以長擊短!好!就遠距離攻擊他!”
高升這樣想著就約住馬連退幾步估計他的長槍可以攻擊到我,而我的劍卻無法攻擊到他的這一距離後便持槍向我刺去。我的劍根本是刺不到高升,隻能是忙於應付於高升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