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修行更需要平凡生活的滋養(1 / 1)

夏景:

我,三十七歲,N次外遇,十二年婚史。老公優秀,對我很好。目前沒有感情糾葛,家庭老公孩子都沒問題。就是想離開,一個人安安靜靜地生活。獨居也好,出家也行。不受打擾地看書、修行。很想!但是,一是兒女還小,二是父母尚在。想過給自己兩條路:第一,想到做到,誰離開誰都死不了。第二,盡到責任,差不多的時候,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你勸我過平凡生活,我會說,那不是真理,隻是中場休息。好比生與死,生是經過,死是歸宿。不能說,反正要死,就歸於平靜。

海邊曬太陽的老漁夫感受到的陽光,與千帆閱盡沉靜下來的老同誌感受的陽光,太不同了。也許不是我濫情,不是我厭倦,不是我真的想要離開家庭,這些都是紛繁迷人眼的表象,本質是因為無法自足,才總想經曆更多的情感,總想遠離現實生活。人世間的許多現象、許多需要,愛情或親情,都是無法自足的外向追索,那麼,心靈想要的“足”是什麼呢?社會有道德有規矩,讓人憑借外力收攏自己,這不隻有益於社會,也有益於自己。因為外部有堵,才不至於泛濫成災,也才會強迫自己返回內心去求索。

可真理千古常在,知而行的人,又有幾個?人之為人,總有弱點。欲望一旦向外傾瀉,便無窮無盡,難以自控。N次外遇也漸漸無法讓我充實,目前的我,一心隻想出家或隱居修行。說來也是簡單,隻因方向迷失,很需要回頭看看。雖然回視亦無窮盡,但起碼不是其出愈遠了,也許方向就此對了呢?你說呢?

讀者:金

金:

有個叫笛卡兒的哲學家,從懷疑論的觀點希望探求知識的可靠基點。他認為人們日常看到、聽到、接觸到的事物不一定可靠,因為在夢境中這些事物也會出現;但是當一個人思考、懷疑某個問題時,這個思考者的存在卻是確定無疑的,即“我思故我在”。你的故事正好印證了他的理論:身邊的人事,已經不能給你更為明確的存在感了,隻有走向內心這一條路,才會找到存在感。

不過曆史上還有另一種尋找自我的理論,那就是盧梭的自然主義理論。

“第一衝動總是最好的”,盧梭認為人的本能才是自我,思考越多,人就越虛幻。對你的問題,他一定會說,一個麵色紅潤的老漁夫所具有的常識,比老同誌滄桑之後的感悟更加值錢。這世上肯定還有很多時髦的理論,告訴人們怎樣才能滿足自我的需要。但萬變不離其宗,不管是笛卡兒,還是盧梭,他們所講的,其實隻是人類成長的不同環節、過程、經曆和感悟罷了。身處不同的階段,我們可以汲取不同的理論做營養。現在讓我對你說平凡生活的樂趣,一定沒用。有過N次外遇的女人,怎可能輕而易舉認同“平凡”二字?所以也才會對自己修行的方式,充滿戲劇性的渴望吧。

說到修行,我想,它其實是人一生的功課,在你沒有注意的時候,早已開始了。它一直陪伴著你讀書成長、結婚生育、N次外遇,還有,很想離家獨居的這些日子。否則,你何來勇氣,堅持一味苦讀書?又何來理由,柴米油鹽?更何來疑惑,N次外遇後琢磨怎樣才能跳脫紅塵,過清淨無為的出世生活?這些所有的過程:乖巧、正麵、立誌、忍耐、叛逆、放縱、反思、撒手……何嚐不是修行的步驟?隻是,從前並不自覺,現在開始自覺自願。如你所說,人無法自足,便會向外索取。我相信,你的多次外遇也是一種自我尋找。而欲望卻沒有止境,終會有索取無度的時候,除非自己覺醒、刹車,返回自身,尋找能繼續生長的力量和空間。直到某一天,悟到得到,學會自然、自覺、自律時,也就學會了自愛、自享、自足,這個時候,功課就做得差不多了。

我身邊很多女性朋友,不少人都在走著修行這條路,有靠宗教,有靠讀書,有靠冥想,有靠做公益,還有靠吃素菜穿布衣追崇簡樸生活……我想,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戰勝恐懼、孤寂、軟弱,能勇敢而平靜地麵對生活。見多了浮華、短暫、易朽、豔俗的情感和人事後,人總有累的時候,修行就是這樣一種休息:心懷感恩,珍惜自己,也珍惜別人。如此心境,在我想來,似乎更需要平凡生活的滋養吧?若是遠離了世俗,又怎麼檢驗你修行的成果呢?

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