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族經濟特性
西部民族地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特殊性,與民族區域自治緊密結合。民族區域自治作為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惟一正確道路,既是政治製度、文化製度,又是經濟製度,要求民族地區逐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與民族區域自治製度配套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
民族性。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成分多樣,在經濟結構、地理環境、文化程度、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麵均有自己的特點,因此,商品市場的商品品種、規格、供需質量方麵,均與一般地區不同,帶有顯著的民族特色。
不平衡性。在西部民族地區,高級形式的市場經濟、初級的商品經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並存。有些地方,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有相當比重。
區域性。由於各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域不同,因而在各民族地區形成的各類市場,如牧區的市場、農區的市場、貧困山區的市場、沿邊開放區的市場,在組織管理方法、流通渠道、價格政策方麵,都帶有鮮明的區域性特征。
落後性。主要表現為:要素市場發展滯後,商品市場與要素市場的發展不對稱、不協調;市場半徑短、小,具有封閉性的市場占較大比重;市場網絡不健全,流通設施原始簡陋,倉儲能力不足,交易方式和手段落後;市場組織管理鬆散,法規建設和製度建設不健全,市場秩序混亂。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認真總結以往在所有製問題上的經驗教訓,製定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逐步消除所有製結構不合理對生產力的羈絆,出現了公有製實現形式多樣化和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局麵。繼續調整和完善所有製結構,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經濟體製改革的重大任務。
農村經濟體製改革是以建立和健全農牧業生產責任製為中心不斷展開的,其過程是自下而上,從單項到全麵,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逐步進行。經過22年實踐,農村牧區的改革取得了三大突破:實行了以“包”字為核心的聯產承包責任製。在堅持土地等基本生產資料公有製的基礎上,以農戶或小組為承包單位,擴大了農民的自主權,使公有製的優越性與農民自主的靈活性、主動性同時得到發揮。多種形式的新的經濟聯合陸續形成和迅速發展。多種經營的開展使大量專業戶湧現出來,他們以商品生產者的麵貌出現,講究經濟效益,充分利用零散資金和勞力,發揮農村各種能手的作用,促進了生產的專業分工和多樣化。變“政社合一”為“政社分設”。由於政社分設,集體經濟組織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的自主權得到保障。農村牧區所有製改革,打破了民族地區農(牧)業生產長期停滯不前的局麵,促進農(牧)業從自給半自給經濟向商品生產轉化,從傳統農業向著現代化農業轉化。現在,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開始進入以調整結構、提高效率為主要特征的新階段,進一步深化農村牧區的改革,應采取下列措施:
首先,穩定聯產承包製和牧區草、畜雙承包製,並延長耕地、草場的承包期,加強土地、草場的基層管理。其次,發展多種形式的服務組織,形成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國家經濟技術部門和各種專業技術協會等相結合的社會化服務網絡,通過服務體係將分散的以家庭為主的小規模經營與日益發育的市場緊密結合起來。再次,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其他非農產業。完善鄉鎮企業經營機製,進行製度創新,在明晰企業產權的基礎上,逐步實行股份合作製和股份製。采取合股、參股、擴股等形式,促進企業間、行業間、地區間的聯合。
城市經濟體製改革的展開,首先表現在所有製形式和經營形式的重大變化,出現多種所有製形式和經營形式長期並存共同發展的局麵。所有製形式主要有:全民所有製經濟、集體所有製經濟、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合作經濟、股份製經濟等。多種經營方式主要有:一是承包經營責任製。它是以承包經營合同的形式,確定國家與企業的責、權、利關係,促進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營形式。承包經營主要麵向大中型工業企業,承包者承擔風險,欠收自補。企業對上實行利潤遞增包幹或減虧包幹,對內實行工效掛鉤,不僅有效地保證了國家財政的增收,而且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提高,促進生產的發展和職工收入的增加。租賃經營製。它是指國家授權機構將企業資產出租給承租者,承租者交付租金,對企業進行自主經營。承租者有的是個人,有的是合夥或企業全體成員。租賃經營的對象是國有小型企業,是對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形式的探索。租賃的企業一般都屬於虧損或微利企業,租賃經營能給企業帶來生機。二是資產經營責任製。它是以對企業資產的贏利和增值能力的評估為基礎來確定國家與企業之間責、權、利關係的經營形式。這種經營形式的實施較複雜,目前隻在少數企業中試行。三是股份製。股份製就是按一定的法規程序,通過發行股票籌集資本,創立法人企業(公司)對生產要素實行社會占有聯合使用,企業擁有獨立的法人資產,是一個獨立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從事生產和經營,投資者按投資入股的份額參與企業的管理和分配,同時承擔有限的經濟責任的一種企業組織形式和財產製度。股份製有通過企業相互參股和企業內外招股發展的股份製企業,有打破所有製界限的聯合投資形式的股份製企業,有吸收企業內部職工或向社會招股形式的股份製企業。
國企改革是經濟體製改革的中心環節。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關鍵在於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關鍵在於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實質性進展;在21世紀國際經濟激烈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關鍵也在於提高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競爭能力。
西部民族地區同全國一樣,國有企業的改革,已從過去擴權讓利為主,轉變到製度創新;從單項改革為主,轉變到綜合配套改革,實行重點突破與整體推進相結合;從著眼於單個企業轉到著力於搞好整個國有經濟,將企業改革、改造和改組與國有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相結合。
首先,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現代企業製度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隻有建立現代企業製度,才能使公有製同市場經濟很好地結合,使國有企業煥發生機和活力。現代企業製度的基本特征是“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要按照上述要求,對國有大中型企業實行規範的公司製改革,使企業成為適應市場的法人實體和競爭主體。
其次,國有企業改革同發展緊密結合。著眼於從整體上搞好國有經濟,對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有經濟要從過於廣泛的競爭性行業逐步退出,集中力量控製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它們主要包括資源壟斷性行業和提供最重要公共產品的行業,同時也包括一些競爭性行業,如化工行業、鋼鐵行業、糧食行業特別是商品糧流通、金融外貿等領域,這些行業中的大型骨幹企業,少數仍需保留國有,大部分需國家控股。在對國有企業進行戰略性改組的過程中,“抓大放小”是一條重要措施。抓大就是抓好一批大型企業和一批跨地區、跨行業的大型企業集團,使之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對於國有小型企業,可以采取改組、聯合、兼並、租賃、承包經營和股份合作製、出售等多種形式放開搞活。
再次,加強國有資產管理,建立權責明確的國有資產管理、監督和營運體係。
國民收入分配是社會收入分配的基礎,是國民經濟發展和運行中的重要環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利益是衡量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相互關係的一個重要準則。因此,辯證分析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相互關係,正確處理國家、企業、個人之間的利益,理順分配關係,調整分配結構,完善分配方式,是關係到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黨的第十五次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指出:完善分配結構和分配方式。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製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保持社會穩定。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個人收入分配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第一,勞動收入。這是按照投入勞動的多少而獲得的收入,它是社會對勞動創造使用價值和價值的承認而給予勞動者的報酬。具體包括:社會主義公有製中的勞動收入,即按勞分配的收入;個體經濟中的勞動收入,即個體生產者和經營者在占有少量生產資料的基礎上依靠自己的勞動取得的收入;私營經濟中的勞動收入,這是在以生產資料私有製為基礎,主要靠雇工經營的企業中,勞動者作為資本占有者的雇工,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收入。
第二,資本收入。這是憑資本所有權參與他人勞動成果分配取得的收入,是資本所有權在分配領域中的實現。具體包括:投資收入,指資金所有者將其資金投入經濟活動而取得的收入;資產收入,指資產所有者和占有者把自己擁有或占有的資產租賃給他人使用而取得的收入;雇工收入,即私營企業主和外商獨資經營或合資、合作經營的經營者,憑借資本的占有,通過雇工無償占有他們的剩餘勞動而取得的收入。這種收入具有剝削性質。
第三,經營收入。這是指各種所有製中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按照經營效果和收益所取得的收入。具體包括:經營性的勞動收入、風險收入、投機收入。
第四,社會保障收入。這是國家為了維護社會公平、保障勞動者的健康和發展而采取的一種分配形式。具體包括:福利性收入、扶持性收入、救濟性收入。
所有製結構決定分配結構,所有製實現形式決定分配方式。所有製形式和經營方式的多樣化決定收入分配機製和分配方式的多樣化。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把堅持公有製和按勞分配作為社會經濟製度的基礎。同時,我國又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別需要在堅持公有製為主體和按勞分配為主體的條件下,發展多種所有製經濟,保持多種分配方式。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製度,既能夠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分配原則,有效地防止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又可以為多種所有製的共同發展提供動力機製和市場機製,增強經濟活力和提高經濟效率。隻有堅持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其他分配方式才能得到應有的發展,隻有發展其他分配形式,才能促進按勞分配方式的完善和發展。
隨著所有製結構的調整和完善,多種經濟形式的出現和發展,各種分配方式混合組合的分配結構和分配方式已成為新的分配形式。如,股份製經濟,它的所有者和投資主體是多元化的,收入分配方式必然是多樣化的,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是並存的。目前城鄉大量出現的多種多樣的股份合作經濟,勞動者既可以取得按勞分配的收入,又可以取得按資分紅的收入。因此,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論上新的突破。同時,按生產要素分配對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生產要素是創造社會財富過程中必不可缺的,隻有實行有償使用,才能盡可能地將它們聚集起來發展經濟,允許和鼓勵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必將刺激私人企業家和外商積極地擴大再生產,股民踴躍投資,個體勞動者以及技術人員走進市場,從而使我國市場生機勃勃。效率一般是指勞動消耗與勞動成果的比率,就是要努力降低勞動消耗,包括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消耗,取得最大成果。因此,效率就是指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即盡量節省資源的消耗,減少資源的占用,從一個既定的投入量中取得最大的產出。可見,效率是屬於生產力範疇的概念。
分配中的效率原則,是指個人收入的分配不僅要和勞動數量和質量掛鉤,而且要和勞動效率掛鉤,個人收入的多少與勞動效率的高低成正比。市場就是根據效率向投入資金、勞力、技術等生產要素的生產者和經營者提供報酬。如果投入的生產要素效率高,就能獲得較高的收入;反之,就隻能得到較低的收入。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個人收入分配,堅持效率優先的原因是:效率原則是市場經濟的普遍原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取得最大效率。發展社會生產力是各項經濟工作的重點,要加快生產力發展,就要把提高效率放在第一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目的就是不斷增加社會財富,提高效率是增加社會財富的重要途徑。效率優先有利於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公平是一個曆史範疇。它隨著社會製度的變化而變化,不同社會具有不同的公平標準。分配中的公平是經濟範疇,它的標準是由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的。所謂公平,是指人們之間利益和權利分配的合理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公平分配的標準是:等量的投入獲得同等的報酬;創造收入的機會均等;既承認差別,又反對兩極分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由於是市場經濟,必然要講求效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又和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結合在一起,這就決定社會主義能在社會的更大範圍內實現公平,通過發展市場經濟,使全國各民族人民實現共同富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效率決定公平,公平以效率為基礎;公平激發效率,效率保障公平。效率的增進可以為公平分配提供物質前提,隻有效率的不斷提高,社會財富日益豐富,公平分配的實現才具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否則,效率低下,物質產品匱乏,公平分配難以實現。另一方麵,公平分配可以穩定勞動者的生活,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刺激效率的提高。提高效率必須依靠全體勞動者積極性的充分發揮,而勞動者的積極性能否充分發揮,在於勞動者對自身經濟利益的公平分配,才能激發人的勞動熱情,提高效率。所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按照效率與公平相結合的原則進行分配。同時,在不同的分配層次,效率和公平應有所不同。初次分配時,應當堅持效率優先的原則,更多地講究效率為主,引導人們不斷提高效率,增加社會財富。再分配時,應當堅持兼顧公平的原則,更多地提倡公平,使收入分配趨向合理,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需要健全社會保障製度,如養老保險製度、醫療保險製度、失業保險製度、企業工傷保險製度以及生育保險、社會救濟、扶助貧困等,使年老、患病、工傷、失業者的基本生活和權益得到保障。民族地區貧困人口所占比重較大,黨、政府和社會對此一直非常關注,經過長期大量的扶貧和社會救濟,使貧困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目前,扶貧目標要由生活救濟型向經濟開發型轉變,扶持任務要由政府包辦型向社會型轉變,扶持方式要由人力集中型向科教扶貧、智力扶貧型轉變,有效地運用好國家扶貧資金和扶貧貸款,健全扶貧機製,增強貧困地區人民的自我發展能力,逐步縮小與富裕地區的經濟差距,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2)完善市場,健全調控
發展和完善商品市場,鞏固和完善主要由市場形成價格的機製。市場經濟的核心是市場,市場的核心是價格。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主要是借助於市場的價格形成機製和運行機製來實現的。必須進一步完善價格形成機製,除極少數壟斷性產品和不宜參與競爭經營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仍由政府進行管理外,其他產品和服務價格全部放開,由市場調節。
以批發市場為重點,積極發展現代流通組織形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流通業已成為反映消費需求、引導生產、促進經濟全麵發展的主導產業。搞好流通業,一是要繼續發展批發市場。現貨批發市場是商品市場體係的基礎,要充分利用和改造現有設施和渠道,進一步完善日用工業品和生產資料批發市場,特別是要在重要商品產地、銷售地或集散地,形成大宗農產品等大型批發市場。區域性的骨幹批發市場,要引進現代批發機製,成為輻射麵廣、凝聚力強的商品集散中心和信息反饋中心。二是積極發展新興的流通組織形式。發展配送中心、產需間的直達供貨、代理製、連鎖經營等現代流通組織形式,實現市場組織的現代化,更好地為生產和生活服務。
培育農工商、產供銷一體化的大型商貿集團。發展以組織商品購銷活動為主要職能,兼具生產、營運、服務、科研等多種功能的企業經濟聯合體。這種商貿集團能在更大的空間範圍內實現產供銷一體化,可以為民族地區流通組織從封閉式向開放式過渡開辟廣闊的道路。同時,積極發展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形式的流通企業,活躍市場。
要素市場的發展,必須根據經濟發展和改革進程,突出重點,循序漸進;堅持先試點後推廣,逐步規範;發揮國家政策的引導作用,盡快建立市場中介組織的自律機製;與企業改革和財政、金融等改革配套推進。
發展完善以銀行融資為主的金融市場。金融市場是市場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十幾年的經濟體製改革,金融市場從無到有,粗具規模,對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從總體上說,金融市場還處於初級階段,還需要進一步強化中央銀行的地位和作用,依法維護金融秩序;建立統一的、有透明度的貨幣市場;深化利率改革;完善彙率形成機製,結彙體製;積極穩妥地發展債券和股票融資,完善證券市場;建立有序、適度競爭的保險市場。銀行要與其所投資的保險業、信托業和證券業在人、財、物等方麵脫鉤,實行分業經營,依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