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辯論(1 / 2)

“天有風雨,何也?”

見到蘇星河同意了,還示意陸雲先出題,陸雲也不推辭,立刻就取過紙筆,寫上了第一個辯題!

在其中,陸雲還展示了一番書法,雖然比不過書法大家,但通過觸類旁通,將武學理論運用上去,也有了一絲獨特的風格。

如果是跟王語嫣預先辯論之前,陸雲隻是憑借nzt-48的效果,速成了書法而已,呆板空洞,但此刻,已經能夠熟練的將武理融入一絲,字體變得靈活了一些。

“風雨者,天地之呼吸也,呼氣成風,吸氣聚於天上,聚水霧而成雲,雲驟冷,降而成雨,……”

看了陸雲的出題,蘇星河稍一思索,就手中一動,連綿不絕的在紙上,開始詳細的解釋了風雨的形成。

但陸雲一看,有些驚奇,蘇星河的解釋,已經很接近後世的理論了,但有些地方,還是不夠理解,不能解釋風的形成,以及水是從哪裏來的!

於是,陸雲也開始寫道:“風者,空氣也,空氣流動而人不動,故而有風。雲者,湖海之水蒸發於高空,聚而成霧,霧濃且厚,即是雲,隨風飄動,霧氣凝結,形成水滴,降而成雨,冬日天寒,則凝為冰晶,為雪,……”

寫完之後,陸雲還詳細的解釋了一下,舉例“燒開水會有水霧,遇到冷鐵,會變成水滴”“大霧天氣,人頭發上會沾染水滴”等等現象,還提出了一種熱氣球,建議蘇星河有空可以飄到空中,就近觀察一下雲朵。

別懷疑古人的見識,空氣的說法在古代早有了,蘇星河自然能看懂,看了陸雲這更詳細的解釋,再看看注解,似乎比自己合理的多了,尤其是熱氣球的提議,讓蘇星河有些動容,一下子就聯想到了孔明燈,似乎很有實現的可能啊。

當然,陸雲可沒有這麼樂觀,他提出這個理論,隻是為了加深前麵對風雨解釋的真實性,至於想做出熱氣球去看看雲朵,陸雲可不敢相信古代人的製作技術和安全措施有多完善。

辯完了這個問題,蘇星河開始出了第二題:

“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何也?”

陸雲一看,原來是光學的知識,想了一會兒,就提筆寫道:

“光者,日之直射,熱力分散,冰麵圓曲,可以折之,使熱力聚於一點,高於艾草燃點,則生出火焰,……”

在這一題,陸雲又提出了“燃點”的理念,說明各種植物的燃點不同,點燃的難度不同,詳細階列舉出各種例子,來給蘇星河解釋。

再之後,兩人又互相出題,開始了天南海北,奇人異事,各種題材信手拈來,陸雲也一一應對。

曆史典故,講到三國時,陸雲作了一首詩,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風土人情,陸雲隨手畫了一張世界地圖,指著上麵的方位,說道:“這是極西之地的大秦,那裏現在……,這是非洲,昆侖奴就來自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