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信息積累的本質是能量從物品的生產者向知識和思想的生產者的流動。這種流動是功能性的,滿足了信息創造者和維護者的研究和生活費用,其社會功能就實現了。而能量積累是財富從窮人向富人的彙聚,這種彙聚,隻有在遭到外部力量的強製性限製之後,才會降低其程度。但是,這種彙聚一旦超越某種限度,就會對社會和能量積累本身造成損害。
216.能量積累的程度受到三個方麵的強製性限製,一是市場規律的限製;二是社會穩定的限製;三是環境和資源的限製。超越了積累的限度,從而危害市場、社會穩定和環境安全的能量積累叫做“過度積累”。
217.市場規律決定了能量積累不能是無限度的。過度積累使得財富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由於這些人已經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雖然人均購買力較高,但由於人數過少,總體購買力有限。富裕人口的購買力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對奢侈品的需求上。占社會絕大多數的人卻處於貧困或者赤貧狀態,他們雖然有心理需求,但無有效需求。工廠生產出來的大量產品無人購買,市場流通的循環中斷,最終結果是市場危機。
218.上述過度積累現象隻有在商品經濟在經濟整體中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在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不可能出現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那時的主要問題是生產效率低下。在商品經濟占據主導地位後,作為商品購買者的消費者,成為經濟循環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219.過度積累的第二個危害是破壞社會穩定。首先,貧富懸殊過大可能使一部分人生活無以為繼,他們可能鋌而走險。其次,貧富懸殊使窮人產生挫折感和被剝奪感,為他們的抗爭行為提供心理基礎。貧富懸殊可能造成三個結果,一個是犯罪,主要由無法生存和心懷義憤的個人來實施;另一個是暴亂,群眾以較低的組織形式組織起來,反抗或者發泄不滿情緒;三是革命,這是一種有組織的暴力反抗行動,這種行動直指不公正的社會製度本身和統治階級。
220.犯罪、暴亂和革命的直接原因可能並非等級製本身,而是因為等級差距過大並且等級製最底層的人不能獲得最低的生活保障,甚至他們的生命也受到威脅,這必然導致這些人鋌而走險。因此,承平時期尚得溫飽的人們在遭遇災荒時,生命就會麵臨威脅,這時最容易爆發暴亂和革命。當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以後,即使處於最底層的人也可以獲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在這時候,社會革命的基本條件就喪失了。
221.過度積累的第三個危害是破壞自然環境和資源。前文說到,在現代社會,產品的產量的主要限製是市場,市場需要多少產品,工廠就能生產出多少產品(價格管製的社會除外)。企業家為了謀求利潤,極力擴大生產,慫恿消費。這種方式造成極大的環境汙染和資源浪費。對企業家來說,環境汙染和資源浪費是外部問題,保護環境和珍惜資源不是企業家的內在要求。對環境和資源的危害與“流通性積累”關係密切,或者說,環境與資源是流通性積累的主要外部限製因素。
222.對於人類社會係統來說,構成其環境的主要包括自然係統和生態係統。而且,自然係統和生態係統是相輔相成的。人類社會完全依賴於生態係統的功能,沒有生態係統作為環境,人類社會係統無法存在。
223.危害環境和資源的另一個問題是人口過多。從本書的概念來講,人口過多並非積累過度,但是,由於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個最低的環境容量,過多的人口必然對環境和資源構成危害。人口過多還使得過度的等級積累的效果(即有人陷入赤貧,為生存鋌而走險)更容易出現。本書把人口過多定義為“過度擢升”,即過多地把自然物質擢升為人體。
224.市場危機的出現將損害所有人的利益,包括企業家、勞動者和消費者。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縮小貧富差距對能量積累的順利實現是有利的。但是,縮小貧富差距仍然不是能量積累行為,它仍然是負積累行為。
225.一個社會維持最基本的社會公正對社會穩定是必須的。一個生活在赤貧的鄰居中間的富翁不是安全的。同樣,在一個民不聊生的社會裏,政府也不是安全的。從根本上說,公正和效率並不完全相矛盾。
226.過度積累對自然環境和資源的破壞涉及係統與其環境的關係。係統具有相對獨立性,信息和能量的積累主要是在係統內部完成的。但是,係統需要向其環境排放廢物,還要向其環境索取資源,如果這兩種行為超過限度,就將危害它賴以生存的環境。如果能量的過度積累不加以限製,環境將惡化到係統不能生存的地步。在有些情況下,人類通過經濟活動所積累到的財富,還不足以抵消其環境破壞所造成的價值縮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