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物
價值物就是可以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事物。這些事物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能力或者潛力就是事物的價值。人們追求這些事物,並不是為了追求這些事物本身,而是追求它們的價值,即它們能給自己帶來的效用。由於其稀缺程度,價值物之間進行交換時,會遵循一定的數量關係,這一數量關係用某種計量單位固化下來,這一計量單位就是貨幣。
價值物之所以具有價值,即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是因為每一種價值物都具有某種特定的內在結構。這種內在結構就是信息。例如,汽車之所以具有價值,是因為它所具有的內在結構使它擁有可以行駛的性能,從而能夠把人和貨物從一個地方帶到另一個地方。但是,價值物的結構並不是憑空獲得的,人們需要將環境中已經存在的物品(即原材料)經過加工使之具有某種結構。在這個過程中,是需要耗費能量的。耗費的能量既有物理能量,也有社會能量,即金錢,因為沒有任何人願意無償為他人勞動。
貨幣是價值物的表現符號。通常情況下,人們可較為容易地把貨幣轉化為價值物,或者把價值物轉化為貨幣。因此,貨幣是一種信用體係。人們對貨幣的儲存,其實際效果相當於對價值物的儲存。貨幣的出現使得對價值物的儲存的成本大大降低。貨幣的出現,是人類社會能夠對社會能量進行積累的重要條件。
環境
環境就是某一個係統周圍的所有其他係統的總和,這些係統為該係統的存在提供材料和能量。環境是一個係統賴以生存的基礎,越是複雜的係統,它的存在就越依賴於從環境中獲取材料和能量。考慮到任何係統所需要的材料都是具有某種結構的,即具有某種程度的信息含量,從這個意義上說,係統還從環境中汲取信息。另外,環境不僅僅為係統提供材料、能量和信息,它還為係統提供它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條件,例如溫度、壓力、濕度、清潔度等等。還有,係統的運行所產生的廢料也要排到環境中去。
一般來說,作為一個係統的環境的其他係統的層次,低於或等同於依賴於它們生存的主體係統。例如,生物係統的環境主要是由無機係統和其他生物係統構成的,而社會係統的環境則是由無機係統和生態係統構成的。這是因為,係統所需要的材料和能量一般是同一層次係統的材料和能量,或者是較低層次的材料和能量。因此,環境的複雜程度一般低於主體係統的複雜程度。高級係統雖然存在,但不構成低級係統的生存環境。例如,人類社會雖然存在,但不構成無機係統、生物係統和生態係統的生存環境。無論人類社會是否存在下去,無機係統的存在都不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當然,人類已經具有破壞甚至毀滅自身的生存環境的能力,但這並不意味著人類社會的存在是其他係統(即人類社會的生存環境)存在的前提。不過,如果人類真的破壞了自己賴以生存的環境,人類將毋庸置疑地死亡,這也正說明了,由其他低層次的係統所構成的係統環境,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前提條件。
一般來說,係統與其生存環境之間存在一個較為清晰的界限,這個界限就是係統的邊界。當係統和環境之間的界限開始模糊的時候,就是係統開始死亡的時候。例如,當一個生命個體開始死亡過程是,它的身體的構成成分就開始分解,分解而成的物質和環境中存在的物質更加接近。
係統從環境中獲取的材料和能量並不是任意的,而是必須具備特定的結構。一般說來,係統所需要的材料和能量往往是由那些在係統層次上和自己接近的係統提供的。例如,生物係統所需要的材料一般是由其他生物提供的,人類社會所需要的材料一般也是由生態係統提供的。在人類社會的早期,人們所需的材料幾乎全部是生態係統提供的,隻是隨著人類技術的進步,人類才越來越多地使用非生物材料。
係統和它的生存環境之間具有某種數量關係。這裏的數量關係,指的是如果把係統及其環境都看作是基本物質,它們所包含的物質總量的比值。在某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可容納的係統的數量是有限的。這種有限性主要是基於係統汲取材料和能量的量和係統排出廢物的量。如果係統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容納程度,其結果或者是一部分係統死亡,以減少環境中的係統總量;或者是全部係統的死亡,因為環境遭到了徹底的破壞。隻有人類社會係統具有完全破壞自身生存環境的能力。
結構
所謂結構,就是構成一個係統的各個構成部分之間的關係,亦即係統的各個構成部分之間的排列方式。結構是一種內在的信息,這些信息是特定係統的特定性質的基礎。結構的存在,是不以觀察者的存在為前提的。無論是否有觀察者,結構信息都在那裏。觀察者能夠觀察到結構信息的存在,並且逐漸認識這些結構信息,並把它轉化為符號信息。人對係統的結構信息的認識隻能逼近真實的信息,但不可能完全把握結構信息。
之所以認定結構和信息具有相同的屬性,主要是因為其一,人類可以把事物的結構轉化為人工信息;其二,人類也可以把人工信息重新複製為結構信息,即製造具體的事物。不過,無論是否被人觀察和認識到,結構信息的存在都不受影響。我們又把那些正在使事物“成為它自己”而發揮功能的結構信息稱為功能信息。
在不同的係統層次上,都存在著獨特的結構信息。在無機係統層麵上,結構的主要內容是基本粒子之間或原子之間的空間關係;在生物係統層麵上,結構的主要內容是有機分子的排列關係、細胞的排列關係、器官和組織之間的關係;在生態係統層麵上,結構是不同的物種的個體和群體之間的的關係;而在社會層麵上,結構是不同的社會成員和社會群體之間的關係。每一個係統都是由質料構成的,而質料則是下一個層次的係統。質料的性質就是由下一個層次的係統的結構決定的。
結構是係統身份的基礎,一個係統之所以具有區別於其他係統的特質,主要就是因為它的結構是特殊的。因此,結構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不過結構也會發生變遷,這種變遷的過程就是結構信息積累的過程,或者是結構信息退化的過程。例如,所有物種的生理結構都是穩定的,如果結構發生驟然的變化,這種結構變化往往是病態的。在社會係統中也是一樣,社會結構的改變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如果短期內發生重大改變,即意味著社會革命的發生。
一個係統的結構可以是一階的,也可以是多階的。所謂階,就是在構成係統的基本質料之間和係統整體之間存在多少個結構層次。例如,構成社會係統的基本質料是個人,而在個人和社會之間,還有群體、組織等多個層次。因此社會的結構就是多階的。一般說來,越是複雜的係統,它的構成的階數就越多。每一階的結構都構成了係統的結構信息的一部分,結構複雜的係統的信息容量就會很大。
結構的概念最初來自工程學,指的是構成一個建築或者機器的各個部件之間的空間關係。不過如果把結構的關係用於有機係統,則其概念必須加以擴充。社會結構是社會成員和社會群體之間的關係,這種社會關係可以是宏觀的關係,如各個階級之間的利益和權力關係;這種關係也可以是人與人之間或者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具體的權利義務關係。後者往往受到特定的社會規範的製約,我們把這種關係叫做社會製度。社會製度是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製度
製度是穩定的、在社會規範約束下的社會關係。製度具有兩個要素,一是社會規範,即規定人們如何行事的規則;二是社會關係,即受規範約束的人與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依據本書對社會結構定義,製度是社會結構的組成部分。社會結構屬於社會係統的固有信息,它雖然可能是人創製的,但人所創製的內容一旦固化為製度,就不再因少數人的意誌而隨意改變。
人類最早的社會製度包括婚姻製度、所有權製度、政治製度和宗教製度等。這些製度的建立具有人為創製的因素,但基本上是逐漸發展而來的。婚姻製度的建立主要是為了社會成員的再生產,也包括年輕人的社會化。所有權製度是人類的物質資料生產的前提,如果沒有所有權製度,那麼大家都把大多數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保衛自己的占有物上,物質資料的生產不可能發達。另外,人類社會係統是唯一的一個能夠積累能量的係統,所有權製度的出現是能量積累的前提。政治製度的主要功能是公共權力的分配,從而提高人們共同行動的能力。具有較強的共同行動能力的社會,將在生存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宗教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社會的組織化程度,即社會整合的作用。人類社會進入文字社會以後,教育製度變得越來越重要。教育製度是最重要的文化信息傳播製度,隻有把人類創造的文化信息傳授給年輕人,這些信息才能夠維持存在。另外,人類社會中主要從事文化創造的人——學者——也主要是在教育係統中獲得信息積累者的身份。在工業革命之後,一種新的社會製度變得越來越重要,那就是科學製度。科學製度的主要功能是創造更多更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這些知識能夠極大地提高人類生產係統的生產能力。
人類的所有社會製度都具有一個特征,即在所有的製度中,社會成員都是分等級的。社會製度也是將社會成員進行分層的重要手段。所有的社會製度都和社會等級製有關。這是因為,人類社會需要進行信息和能量的積累。沒有等級,任何積累都是不可能的。例如,婚姻製度就是性別積累的實現途徑;政治製度是人類社會進行結構積累的主要方式;所有權製度是能量積累的主要實現手段;而教育製度則是文化信息積累的主要場所和手段。通過這些社會製度,人類社會實現了對信息(結構信息和文化信息)和能量(即財富)的有效積累。
社會製度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結構信息。社會製度決定了不同的社會生活單位的不同狀況和命運。具有良好的社會製度的社會,其成員的物質生活較為富足,並且發展較快。而社會製度不佳的社會,其社會成員生活艱難,社會發展停滯,甚至陷入社會解組狀態。而判斷一個社會的社會製度優劣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這個社會是否具有有效地積累信息和能量的能力。而且,一個社會積累信息和能量的能力是相互耦合的,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文化
所謂文化,就是人類所擁有的、許多人共享的符號信息或象征性的信息。文化的內容非常豐富,既包括人類所掌握的有關自然和社會的知識,也包括人對自然和社會的觀點。在人對自然和社會的觀點中,有許多其實是人們的虛構、想象和信念,以及對事物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一些說法。我們把人們關於事情應該是什麼樣子的說法稱為價值觀,而人們對於事物的虛構、想象和信念則構成了宗教的主要內容。
文化都是符號信息。符號信息是區別於結構信息的信息。文化並不是內在於社會係統的信息,它是存在於社會結構之外的信息。而結構信息則是社會係統的固有信息。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文化不是社會係統中的功能信息,它隻有轉化為真實的社會製度(社會結構的一部分)才能發揮功能。文化直接發揮功能的領域是個體的社會成員,但社會成員卻不是社會本身,而是構成社會的質料。文化很類似於計算機科學中的軟件,而計算機硬件的結構則與社會結構相類似。不過一旦文化轉化為真實的社會製度,它就會發揮其社會功能。社會係統中許多製度即是由文化(如價值觀、信仰即各種意識形態)轉化而來的。
社會的文化內容都是人類逐漸積累而來的。在人類社會的早期,文化內容的積累大多是一種自發的過程,這種積累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社會中傑出人士的出現。一個社會的規模越大,則傑出人士出現的概率就越高。由於文化的可傳遞性,任何傑出人士的發明和發現都會在整個社會傳播。因此,規模較大的社會的文化積累速度可能會比較快。隨著社會的發展,專門以文化的傳承和創造為職業的人出現了,這些人需要其他社會成員為他們提供基本的生活資料。這樣,在文化從業者和生活資料的生產者之間,就形成了某種形式的等級關係。等級關係是文化信息積累的一個重要前提。在現代社會,文化的傳承和創造已經形成社會製度,這就使得這種社會等級固化下來。
科學技術是文化信息中的重要內容。科學技術是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和依據這些認識進行產品製造的方法一這些產品是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科學技術也是符號信息,但它可以轉化為結構信息,即當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設備和工具的時候。科學技術信息也是逐漸積累而來的,最初的積累也是自發的,依賴於傑出人士的出現。後來,科學技術也被製度化了,科學家成為專門的職業。現代社會的運行已經離不開科學技術了,目前大多數的產品的生產都具有很高的科學信息含量。而且,在科學技術信息的積累和財富積累之間,已經形成了正反饋式的耦合關係。
文化中另一個重要內容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是社會整合的基礎。一個社會如果沒有一個大致統一的意識形態,社會成員就無法和諧地生活在一起,社會生活就可能陷入混亂。意識形態的主要內容是價值觀、信仰,在早期的人類社會,意識形態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宗教。宗教的出現提高了社會的整合程度,也提高了社會的組織化程度。組織化程度的提高是一個社會維持較大的社會規模的基礎。而規模較大的社會的信息積累速度(進而發展速度)較快,而且,即使是在社會發展水平類似的情況下,規模較大的社會也更容易在生存競爭中獲勝。
人性
人性就是作為社會成員的人的特性。人的特性首先是由人的生理特征決定的。人作為一種特殊的動物,具有動物所有的一切生理需求。例如,人必須進食和飲水才能夠生存,必須有兩性之間的合作,才能夠繁殖後代等等。人的特性也受到了人所創造的文化的影響。例如,每一個人都追求自由、平等和尊嚴,這些都是人類所珍視的價值觀,而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內容。
人是社會係統的構成材料,人的特性就是社會的質料的性質。這一性質決定了,社會製度不可能是任意的。社會製度的設定,必然要以人性為基礎。例如,由於人都必須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任何社會都必須有為社會成員提供生活資料的社會製度。再比如,由於人具有合群的傾向性,任何社會都有滿足人的情感需求的製度,如家庭製度。家庭製度還是人的另一特性的外在體現,即人類和大多數動物一樣——必須兩性合作才能夠生育和撫育後代。因此,任何違反基本人性的社會製度都是要失敗的。
人是社會係統的質料,但人本身也是一個獨立的係統。人的本性就是人作為係統時的係統結構決定的。決定人性的有兩個結構,一是生理結構,二是心理結構。人的生理結構和心理結構基本上是穩定的,但都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而發生某種改變。例如,外傷和疾病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理功能而使其成為病人或者殘疾人,殘疾人的需求和正常人的需求就有所不同。而心理結構則容易受到各種文化因素的影響。我們把受文化因素影響較大的那一部分人性稱為第二人性。因此,人類可以通過文化的力量在某種程度上改良或者改善人性。總體上,我們可以把人性分為種性、第一人性和第二人性三個層次。
種性
種性是人作為物種傾向於將自己的遺傳基因廣泛傳播的那一部分特性。人的這一部分特性表現為人希望自己有較多的後代,並且希望自己的後代有較高的生存率,並且希望改善後代的生存條件的欲望。人為了自己的後代可以付出很多勞動、努力甚至犧牲。人對自己的後代表現了極大的利他主義,因為這有利於自己基因的廣泛傳播。人還通過各種手段努力改善後代的生存條件。這種努力主要有兩類,一是將自己的財產遺傳給後代,二是增加對後代的教育投資。
種性是一股強大的力量。人類的早期製度其實就是利用了種性。例如,大多數傳統社會的政治製度都采取世襲製。由於種性,人們往往最願意把自己的世襲職位傳給自己的後代,這在某種程度上保證了權力傳遞的順利。另外,傳統社會的財產製度也是如此。由於出於種性願意把自己的財產遺傳給自己的子女,這保證了人類早期的財富積累。如果沒有種性的作用,一個人很可能在自己的一生把財產揮霍掉。後麵的條文會談到,通過遺產而進行的能量積累也是一種重要的能量積累方式。
種性對人類社會的延續非常重要。如果沒有種性,那麼很多人就會選擇不生孩子或者少生孩子,社會的人口數量就無法維持。雖然說人們生育子女有較為現實的考慮(如養兒防老),但種性是一股重要的驅動力量。在一些文化(如中國文化)中,人們發展出了種性色彩非常強烈的意識形態。例如,中國人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由於這一意識形態的存在,很多中國人甚至把生兒育女變成了一種超越性的追求,變成了一種主要的人生價值。
種性和現代社會所崇尚的個人主義是矛盾的。個人主義主張每一個人都為自己而且僅僅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在個人主義者看來,即使是從父母那裏無償地獲得財產,也是違反個人主義原則的。因此,遺產繼承被看作是一種不公正的社會製度但是,由於人的本性中種性成分的存在,完全消滅財產繼承是不太可能做到的。
第一人性
第一人性一個人為了自身利益而努力的心理傾向。人們的個人利益有很多種類。首先,人努力保證自身的生存,這是一個人最基本的本能。其次,人努力改善自身的生存環境,提高自己的生存質量。再次,人努力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並且體會各種美好和刺激的感受。第一人性是指向自身的,他和指向自己的子女的“種性”的區別就在這裏。人的第一人性的重要性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漸提高的。現代社會的主要意識形態是個人主義,這種意識形態所反映的主要就是第一人性。
第一人性是人類的社會製度所主要依憑的人類本性。大多數的社會製度的假設前提都是“人是自利的”。例如,規範價格博弈的市場製度,規範處理糾紛和爭議的司法製度等都是這樣。如果這些製度假設“人都是利他的”,那麼,這樣的製度根本不可能實施,因為這是違反第一人性的。
在某種程度上,第一人性仍然反映了人的動物性。隻不過,人作為智慧生物,對於自己的需求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其實,第一人性和種性在大多數情況下並不矛盾,因為一個人隻有健康地生存,它才能生殖繁衍,也才能為其後代提供更好的生存條件。不過,第一人性的內容仍然是可以分出層次來的。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就解釋了第一人性的層次性。越是較高層次的需求,則距離動物性越遠。
第二人性
第二人性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