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越王將吳王逼死陽山之後,轉回吳都,令人放火,焚了姑蘇台。
卻不見西施蹤跡,四處搜尋不見,心甚詫異。原來是破吳之時,衛茜因前日在苧蘿山時,承西施母子一番情義,如今西施之母已死,誠恐西施為越王所殺,趁越王領兵去追吳王,當夜縱進吳宮,尋著西施。西施已嚇得魂飛身軟,見了衛茜,已不認得,越發嚇得無主,戰戰兢兢麵無人色。衛茜把來意說明,西施方才回過氣來,流淚牽著衛茜之衣道:“妹姊如何救我?”衛茜道:“我不救你,也不來了。可脫去華衣,換了青服,略帶珠寶。我帶姊姊到個去處,可保無事。”西施急急換了衣服,帶了幾件珍寶。衛茜把西施馱在背上,縱上宮牆,從荒僻處躥出宮來,把驢兒與西施騎了,直送到山陰南林,安置好了。轉回吳都,天尚未明,真神人也。後來西施老死於南林。人說是越王班師、攜西施歸國,越夫人潛使人引出,負以大石,沉於江中,說道:“此亡國之物,留之何為?”又有人說,範蠡載人五湖,遂有“載去西施豈無意,恐留傾國誤君王”之句。看官試想、範蠡扁舟獨往,妻子且棄之,豈吳宮寵妃而敢私載乎?又有人說,範蠡恐越王複迷其色,乃以計沉之於江,都是荒謬之談,擬議之說。
閑話休提,且說越王據了吳王宮殿,百官朝賀,伯嚭亦在隨班、自以為有舊日之恩,麵有德色。越王笑而言曰:“子吳之太宰也,寡人何敢相屈,汝君在陽山,何不從之?”伯嚭滿麵羞慚而退。是夜,越王命衛茜前去,將他殺了,並家屬二十餘口,一個不留。衛茜道:“吾替忠臣伍子胥泄忿也。”
衛茜複了命,越王抄其家私、珠寶玩物,不計其數,黃金白銀,約三十餘萬,都是貪婪得來。越王將一半分賞軍士,一半運回越國。
過了一月,諸稽郢、衛英等分定各處,均已回來,從此吳國全境,都歸於越,盡報前日會稽之仇,一雪當年石室之恥。於時,周敬王已崩,周元王嗣位。元王使人賜越王袞冕圭璧,彤弓弧矢,是為東方之伯。越王受命,各國諸候俱遣人來致賀。命人築賀台於會稽,以蓋昔日之恥。置酒於吳宮文台之上,與群臣為樂。命樂工作伐吳之曲,樂師引琴而歌之。其詞曰:吾王神武蓄兵威,欲誅無道當何時?大夫種蠡前致詞:吳殺忠臣伍子胥,今不伐吳又何須?良臣集謀迎天禧,一戰開疆千裏餘。恢恢功業勒常彝,賞無所吝罰不違,君臣同樂酒盈卮。
台上群臣大悅而笑,越王麵上毫無喜色。範蠡見了,私自歎道:“越王不欲歸功於臣下,疑忌之端已見矣。”從此便有退誌,隻因未返越國,恐失人臣之義,隱忍未發。
陳繼誌與衛英兄妹同時啟奏,一個要將祖父陳霄之屍改葬,一個要懸賞求祖父衛安素之屍,奏明前日原委。越王十分歎息,一一準奏,都用上大夫之禮祭葬。不多幾時,西鄙之人曉得衛英兄妹建了大功,授了顯職,關役把衛老埋處指明,事隔十餘年,兩個老人都隻剩得枯骨而已。且喜陳音當日所插竹枝,竟已成林,此乃孝心所致。越王就把諸倫府宅,賜與衛英兄妹,原楚府宅賜與陳繼誌,三人謝了恩。衛茜叫人送了一千黃金到山陰伊衡家,伊衡已死,交與伊同誌弟兄收了。衛茜見國事家事已了,一夜留下一張柬貼而去,上寫道:國恥已雪,家仇已報,自念此生,無虧忠孝。春生冬伐,四時之道。孑身來往,戛然一笑。
次日衛英見了柬貼,驚皇失措。各處命人尋訪,哪有蹤跡?連那匹黑驢兒也不見了。後來見青梭劍,已換了盤螭劍,知道妹子決不回來,大哭了幾場,隻得奏明越王。越王也是驚歎,道:“越女屢立奇功,寡人正待厚加封賞,以酬勞績。不想不辭寡人而去,孤心何安也?”命人尋訪不見,隨即罷了。司馬彪也尋了妹子的骸骨安葬。
越王班師回越,滅吳半年,封賞不聞。範蠡叩頭辭越王曰:“曩者奏職無狀,致大王見辱於吳,臣所以忍辱偷生者,以冀或得一雪恥之日耳。今賴宗廟之神靈,大王之威德,旌旗所指,吳國為墟,臣愧無尺寸之功,請從此辭。”越王愕然道:“是何言也?寡人之有今天,子之力也。寡人正圖酬子之勞,奈何竟忍舍寡人而去?子住乎,分國共之;子去乎,妻子受戮。”範蠡道:“臣聞君子俟時,計不朔謀,死不被疑,內不自欺,舍既逝矣,妻子何辜?”叩頭而出,私與文種道:“吳王有言,高鳥已散,良弓將藏;狡兔已死,良犬就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鷹視狼步,可以共患難而不可與共安樂。大夫不去,將受其害。”文種道:“大夫之慮過矣!越王蒙於恥辱之中,得群臣翼而起之。大仇已報,大功已成,而忍自誅肱膂乎?大夫之慮過矣!”範蠡曰:“大夫豈不聞四時之序乎?進退存亡之際,不可不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