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僅僅說我們這一代人吃苦耐勞、克己奉公,是中國各個社會階層中的支柱力量,是“最優秀的一代”了吧。盡管老三屆中湧現出許多人才,從車間主任到廠長到經理到學者到市長,各界都能幸會我們的同學和“戰友”。但在老三屆中,從事高科技、高級經貿活動的人才和高級管理人員,比例極小。那是一個人才的斷層,是老三屆難以攀登的高峰。這一代人幾乎都未能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本人即是一例。大多數人都隻能從事普通的熟練勞動,成為這個社會金字塔的底座,至今已麵臨著下崗和退休。
由於共和國17年教育和“文革”十年的經曆局限,我們這一代人正在不知不覺地退出社會,離社會的主動脈越來越遠。我們的知識結構和意識形態,在本質上同市場經濟難以相容;我們已經習慣了計劃經濟的思想模式,適應了“大鍋飯”的勞動報酬和生活方式,於是同今天的自由競爭原則,產生了劇烈的抵觸和衝突。我們即將或已經被有知識有文化的一代年輕人,從頭頂上無情跨越,正在一天天陷入被淘汰的尷尬處境。我們是一隻蠶蛹,被困於黑暗中,但我們已經無力咬破繭子,我們失落我們抱怨而我們卻又無可奈何,因而我們的痛苦是雙重的。
所以,不要再僅僅說我們這一代是“最後的理想主義者”,我們已擔負不起這樣崇高而光榮的使命,那隻是一頂虛妄的桂冠。我們曾經有過的革命理想,早就崩潰坍塌了,可惜那僅僅是出於對個人前途和命運的絕望,而不是對於世界的整體認識。自從我們失去信仰,便從此變成了一個迫不得已的現實主義者。
事實上,我們這一代中的大多數人,在這顛沛流離、動蕩不定的幾十年間,當務之急是吃飯是工作是住房是病痛是養育子女是侍奉父母,我們始終在為生存而拚搏,我們早已喪失了選擇職業和愛好的自由、機會和能力。“理想”成為一種遙不可及的幻影,所謂的“精神”寄托,隻能寄托於我們的子女……
說什麼“青春無悔”——一個人、一代人所犧牲和浪費的整整一生的時間和生命,竟然能用如此空洞而虛假的豪言壯語,強顏歡笑地一筆抹去嗎?
這才真是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悲哀。
老三屆的老三屆化,這代人固執的“老三屆情結”,是近年來深深困擾著我的一種憂慮。我寫下這些也許觸痛老三屆人傷痕的話語,正是因為許多人尚在違心地用“無怨無悔”的結語,逃避對自身的清理與整合。我惟願我們這代人能走出老三屆的陰影,在“五十而知天命”的人生中年,融入改革進步的大潮,從容地邁向21世紀。
我們還能為社會做些什麼?我們怎樣才能對得起剩下的歲月?
我們不再是“我們”,我們將是每一個獨立的個體。
我將與老三屆一生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