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六道 第六章 陰陽(1 / 2)

陰陽

它最初是源自古人對自然的探索和總結,即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後來又引申到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等,皆分陰陽。

古人習慣用陰氣和陽氣來解釋四季的變化和事物的此消彼長。

他們認為,蒸發上升的是陽氣,沉滯下降的是陰氣。陽氣的季節,氣從大地由內而外,促使萬物生長;陰氣的季節,氣沉滯下降,萬物凋零歸根。這陽氣和陰氣是萬物的根本,如果能相互平衡協調,則四季風調雨順,不會偏衰;如果陰陽失衡,便會發生災難。

陰陽,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對立麵

陰為寒,為暗,為聚,為實體化

陽為熱,為光,為化,為氣化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衝氣以為和(像無形的氣分隔了陰陽,使其各居其位。)。

陰陽的位置是不斷變化,周而複始的。我們所能看見的事物為陰內陽外(這就是聚合生成陽居於上的正物質),反之則為反物質(類似黑洞),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陰陽的規律和結構,就像人出生(是聚合),然後死亡(消散),這就是陰陽的規律,而人體內陰陽失衡或陰陽所在的位置不對人就會生病。

這些就是陰陽真正的含意,也是據此所畫出的太極圖的根本意思所在。國學(醫、天文、地理、數術、哲學乃至各家經典)無不以此為基礎,並深刻影響了國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五行和太極參照相應詞條)

可辨認方向,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童子問易》強調:“乾坤一元,陰陽相倚”,不存在陰陽二元的問題。

陰陽學說來自《易經》,正所謂“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回象,回象生八卦。”

陰,古作“侌”,或加表示虛擬實體的“阜”作“陰”;陽,古作“昜”,或加表示虛擬實體的“阜”作“陽”。“侌”字從今從雲,意為“正在旋轉團聚的霧氣”。“昜”意為“發散氣體”。可見古人是從物質世界的本質——“氣體”和氣體的“運動”這兩個角度定義“陰陽”的。古人不稱“陽陰”而稱“陰陽”,這與古人的世界起源邏輯有關。其世界創生次序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即天地)……。

“無極”即“混沌”,“混沌”即散漫飄蕩的水汽。“太極”即圓心,而圓心的出現是和圓周運動的發生同時刻的。圓周運動的主體就是散漫的水汽。散漫的水汽慢慢旋轉起來後,逐漸形成為一根中空的雲霧氣柱,雲霧氣柱的進一步加速旋轉,就在上下兩端產生離心力,離心力使得雲霧中的輕揚物質上升而形成“天”,濁重物質下降而形成“地”。“天”和“地”就組成了“世界”(請參考百度百科詞條“昆侖”)。由此創生過程可知,世界的前身是“混沌”,世界誕生於“雲霧水汽的旋轉”即“混沌的有序化運動”,而有了天地才有陰陽之分(沒有了世界,就等於回到世界的前狀態——“混沌”)。所以“陰”在“陽”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