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競爭環境分析(1 / 2)

嚴格來講,產業與行業不是同一個概念。

產業多與工業、實業相關聯,如產業革命主要指工業革命;行業則覆蓋工商業,如零售行業是指商業。另外,產業的外延大於行業,它是依照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要求集合起來的行業群體,相對獨立但業務性質基本相同。

為敘述方便,我們將“產業”與“行業”兩個概念基本混為一談,主要是側重從企業的角度看行業,由微觀看宏觀;而且,我們並不致力於行業的係統研究,而是側重對企業競爭環境的深入分析。

一、基本分析工具

1.“PEST”分析

常用的宏觀分析工具首推“PEST分析”,它通過政治法律(P)、經濟(E)、文化(S)和技術環境(T)等重要變量,來研究一個行業的吸引力狀況如何。

(1)政治、法律環境。指政府機構對行業發展的基本態度和政策走向,相關的法律保護等。如在大陸進行投資的台灣廠商,對海峽兩岸關係問題自然非常敏感。

(2)經濟環境。涉及經濟增長、就業情況、通貨膨脹、人均收入/儲蓄及銀行利率的變化,還有加入WTO後的各種影響等等。

(3)文化環境。人口、地理、生態環境,以及社會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的變革等因素,構成了文化環境。

(4)技術環境。涵蓋新技術發展、工藝進步和新能源、新材料的使用,以及電子商務、IT時代的到來等。

2.生命周期理論

與產品生命周期一樣,任何行業都要經曆從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到衰退期等4個階段。每個階段的行業總量不同、增長速度及盈利空間也不相同,因而直接影響到政府的產業政策和企業的投資經營決策。

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首先是需求增長,其次是知識的創造與擴散。在不同的行業生命周期階段,其產業結構和競爭演變均帶有不同的特征。

當然,相對於比較穩定的產業生命周期,產品生命周期有縮短的跡象,這主要得益於技術創新和工藝改進的速度不斷加快。同理,通過突破性的產品創新和開辟新的產品市場,增長乏力的產業也能重整雄風,這就是熊彼特所說的“毀滅性創造”。風靡一時的“藍海戰略”,實際上也與此息息相關。

3.結構分析

SCP理論是“結構(Structure)、行為(Conduction)和業績(Performace)”的簡稱。

在一定的外部環境衝擊下,一個行業的供需結構,直接影響到廠商的經營行為,並導致不同的經營業績;反之,不同的業績表現反饋也影響著廠商行為,使之進行適當調整,並對行業結構產生一定壓力和影響。

市場結構是指在明確界定的市場中,交易主體的市場分布特征和進入壁壘狀況。在經濟學上,一般把市場分為四種類型:完全壟斷、寡頭壟斷、壟斷競爭和完全競爭。

其中,壟斷競爭往往被認為是一種比較良性和理想的市場結構,主要原因在於產品差異化、多樣化而有利於消費者選擇,規模經濟帶來成本的相對降低。另外,“專利性”壟斷有利於保護創新。

4.“五力模型”

在行業研究的綜合性分析方法中,波特的“五力模型”不可或缺,他將行業環境的構成力量分解為五大類。

其中,潛在進入者是指隨時可能加入這個行業而成為企業直接競爭者的力量,要關注進入門檻如何;對於供應商,要關注其產品替代性如何,是比較強勢還是弱勢(賣方或買方市場);麵對的顧客有沒有轉移成本,討價還價能力如何;替代品是指可以提供企業所生產產品相同功能、有替代效果的產品;最重要的是直接競爭者情形,所謂“同行是冤家”。

以上五種力量的狀況及綜合強度,決定著行業的競爭激烈程度、最終獲利潛力及資本流向程度,並最終決定著企業保持高收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