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企業文化整合(1 / 3)

企業文化整合,是指不同的企業文化通過相互接觸、交流、吸收、滲透融為一體的過程,是協調不同文化間的差異與衝突,以促成相互間認同、融合的過程。

不難理解,企業的規模邊界、運營半徑既取決於其戰略管控水平,也離不開文化凝聚能力;而對於企業的生命周期、生存質量,企業文化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

一、母子公司文化整合

一般來說,對集團化的母子公司,管控手段可分為“硬性”和“軟性”兩種:資本控製、戰略控製和人事控製等屬於硬性的,而文化整合則是軟性的。當然,“兩手都要硬”是普遍規律。

第一,硬性手段。

通過投資形成的資本關係,母公司可一方麵保持對子公司資本運作及投資回報的硬性控製,另一方麵直接控製子公司的治理機構,包括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及經營班子的構成與委派。對資本關係的控製,堪稱對子公司的管控“底線”。

掌控了企業治理機構的控股股東,自然可以決定其戰略發展方向、產業經營邊界。當然在現實中,由於母公司的戰略管理水平和決策能力有限,而任由子公司隨波逐流、甚至投機鑽營的也不少見。

對子公司董事會、監事會成員的推派,以及對主要經營負責人的聘任和解聘,則反映了母公司的人事控製能力和意願。所謂“管人與管資產相結合”,沒有人事保證與組織保證,母公司的資本控製和戰略控製將難免流於形式。

對於實行多元化經營的集團化公司,由於行業特性和職業要求差異過大,往往隻能做到硬性控製。但當外部環境發生劇烈變動,或企業主要領導人出現變故時,硬性手段為主的控製模式往往比較脆弱。

不難理解,隻有軟硬結合、內外兼修,加之通過潛移默化和自我認同,才能實現母子公司的有機管控及高效協同。

第二,軟性手段。

在建立硬性手段管控的基礎之上,母公司通過製度建設、品牌統一和文化傳播等方式,將企業戰略願景、核心理念、品牌形象等要素,宣貫到下屬各子公司層麵,使之形成統一的經營理念和行為範式,這就是所說的軟性手段。

具體而言,軟性管控可分為以下步驟:

首先,母公司要將企業願景、定位、使命和價值觀等提煉出來,製定出戰略實施目標,並使之得到子公司的認同和實施。

其次,母公司應盡量統一行為規範,包括公司行為規範、內部組織行為規範和員工(崗位)行為規範等三個層麵。

然後,流程規範和製度建設要及時跟上,包括公司法人治理製度(如“公司章程”)、行政人事管理製度、財務管理製度和品牌信息管理製度等。

在麥當勞、沃爾瑪等連鎖零售企業,母公司除了企業願景、價值觀與行為規範等層麵的文化灌輸,在人力資源、戰略規劃和品牌管理等方麵也要求宗教式的高度認同,子公司幾乎沒有任何彈性的變動空間。

周所周知,沃爾瑪的“三項信仰”是尊重個人、服務顧客和追求卓越。經過多年的深化和完善,上述核心價值觀成為其母子公司管理的精神準則,也是集團公司戰略實施的強力保障。例如,“追求卓越”的核心,就是如何保證“天天低價”策略的具體精神導向;為實現廉價原則,母公司信息化建設和財務製度方麵高度統一,對所有分支機構的財務活動和信息網絡統一管理,以此降低運營成本。

在人力資源體係與文化的協同方麵,沃爾瑪強調母公司對子公司文化的執行力。如在“尊重個人”的核心價值觀執行上,全球大多數子公司都要納入“利潤分享、雇員購股和損耗獎勵”等三項計劃,旨在通過建立員工與公司利益一致的計劃,使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得以實施,使員工更加主動積極地投入到“節省”這一理念行為化之中。

除了一般的入職培訓、技能培訓及橫向培訓外,沃爾瑪還在阿肯色大學專門成立了沃爾頓學院,完善了文化一體化培訓的內容,以使子公司係統接受集團公司的文化引導。

另外,沃爾瑪的配套製度非常健全,如員工手冊包含了嚴格的規章製度和家長式建議,比如告誡員工“尋找別人身上的優點、避免無聊的閑話”,以及如何著裝及何時休息;甚至還指出:作為一名計時工,如果你想和另外一名計時工約會,必須先得到區域經理的許可。

實際上,由於母子公司或各子公司相互之間在專業化、標準化程度上的差異,集團公司文化管理的外延往往隻是內部關聯的交集。

(一)榜樣:阿裏巴巴的企業文化魔力“注釋1”

有人非議過阿裏巴巴的商業模式,但從來沒有人非議阿裏巴巴的團隊,而這種超強的凝聚力又應歸功於其獨特的文化價值觀。正是憑借出色的文化建設,從創業伊始,阿裏巴巴就象施了魔法一樣,使許許多多的跨國公司高管人員舍棄高薪投身加盟。

馬雲曾說過:我最驕傲的是我們的人,其次是我們的投資者,最不驕傲的是我們的網站。阿裏巴巴的價值排序是: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

1.健康基因的薪火相傳

1999年初,馬雲帶領十幾個年輕人以50萬元的創業資本,在杭州創辦了阿裏巴巴。他們最初希望搭建互聯網平台,撮合生意成交,然後從所有企業減少的商務成本中分享提成。這種B2B(企業對企業)的商業模式風險極大,即使是在美國也沒有成功的先例。

一百年前通用電氣生產電燈泡時,其使命是“讓人間亮起來”;迪斯尼樂園創建時,懷抱的使命是“讓天下的人開心起來”。阿裏巴巴創立伊始,馬雲提出的使命正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一使命理想崇高而且簡明務實,使企業由生以來就具有了世界級的文化基因,吸引了眾多國內外高端人才紛紛紛加盟。

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阿裏巴巴這個剛剛起步的小公司,卻依靠25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快速擴張,在美國矽穀、倫敦和香港等地設立分支機構,員工來自13個國家。

為了在快速擴張中保持原有企業文化的延續性,阿裏巴巴於2001年推出了“師徒製”:新加盟員工均有指定師傅,通過言傳身教以盡快融入阿裏巴巴。

公司要樹立核心價值觀和使命感,首先要統一思想。阿裏巴巴提出的三大目標是:做80年持續發展的企業,成為世界十大網站,隻要是商人都要用阿裏巴巴。

為此,阿裏巴巴投資上百萬元成立了“軍政大學”,從員工隊伍中物色符合要求的骨幹人才,請專家培訓以儲備人才;“南泥灣開荒”活動則重點培養銷售人員應有的觀念、營銷方法和技巧。在“延安整風運動”期間,馬雲創造了經典名言: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絕大部分人是死在明天晚上。

由於及時進行了價值觀的灌輸,阿裏巴巴的員工開始與其他互聯網企業不一樣了,並得以熬過了“明天晚上”。

2.從師徒相傳走向製度化建設

2001年底,互聯網世界仍處於寒冬期,馬雲卻石破天驚地提出要在2002年贏利一塊錢。此時,阿裏巴巴已經從“十八羅漢”變成了一個300多人的跨國公司,如何整合包括哈佛、耶魯等名牌學校的畢業生,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當時阿裏巴巴“口口相傳”的師徒製,已無法保持企業文化及價值觀的統一和延續。此時,他們總結出了九條核心理念:群策群力、教學相長、質量、簡易、激情、開放、創新、專注、服務與尊重。這是阿裏巴巴第一次將自己的價值觀明確歸納出來,被形象地稱為“獨孤九劍”,並在全國各地的公司牆上廣泛張貼。

此前在阿裏巴巴,客戶、員工與股東三者之間的利益關係含糊不清,特別是客戶和員工的位次問題更是眾說紛紜。通過文化建設,大家統一了思想認識:在阿裏巴巴,客戶第一、員工第二。

當時,20%的回扣製是行業慣例。阿裏巴巴特意安排了一整天的討論時間,最終做出決定:誰給客戶一分錢回扣,不管是誰都請他立刻離開。

阿裏巴巴做生意不給回扣,而是致力於拉更多的買家、做更好的服務、開發更好的產品,這一銷售紀律深受中小企業歡迎。為了嚴肅“軍紀”,阿裏巴巴辭退了不少所謂優秀的銷售人員。2002年底,阿裏巴巴如願實現贏利,告別了“燒錢”時代。

進入2003年,阿裏巴巴旗下的淘寶網、支付寶應運而生,員工總數也達到了數千人,企業創始人的個人魅力再也無法陽光普照。而企業成功實現贏利之後,短信、網遊,甚至房地產業務都對阿裏巴巴產生了巨大誘惑。企業該賺什麼錢,應該怎樣賺錢,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這都是阿裏巴巴必須立刻回答的問題。

“獨孤九劍”沒有完全展現出阿裏巴巴的個性,而且要讓數千人琅琅上口,核心理念就必須予以簡化。2004年9月,阿裏巴巴組織了一次300人的專題會,與會人員除了集團高層管理人員,還包括各個層麵的員工代表。會議討論了整整一天,每個人都對價值觀實施中的個人感受暢所欲言,焦點在於價值觀是否可以和如何改變。一個月後,公司最終拍板,原來的“獨孤九劍”精煉成了“六脈神劍”:客戶第一、擁抱變化、團隊合作、誠信、激情和敬業。

曾有業務員將一家房地產商發展為“中國供應商”會員,但阿裏巴巴堅持把錢退給客戶,並對員工進行了處理。因為按照客戶利益第一的原則,阿裏巴巴這樣做就是在欺騙客戶,企業根本就無法把房子賣到全世界。

3.以全員考核對抗官僚主義

空洞的說教並不能改變人的思想。阿裏巴巴從改變員工的行為入手,將“六脈神劍”的每一條價值觀都細分出5個行為指南,而這30項指標就成了價值觀考核的全部內容。阿裏巴巴抓住典型案例,在全公司範圍內進行了無數次的反複討論和廣泛傳播,最終鑄成了文化健康透明、行動整齊劃一的高效團隊。

在阿裏巴巴的績效考核體係中,員工的價值觀與業績各占50%的權重。員工通過考核被分成三種:有業績但價值觀不相符的,被稱為“野狗”;事事老好人、但沒有業績的,被稱為“小白兔”;有業績也有團隊精神的,被稱為“獵犬”。

對於員工的職業生涯發展,阿裏巴巴很早就規劃出管理和業務兩大通道。2004年,阿裏巴巴又對晉升通道進行了係統完善,管理序列設置M1~M8共8個節點,專業序列設置P1~P6共6個節點,5000名員工全部規劃到14個節點之中。

2006年底,阿裏巴巴進行了一次機構大調整,將各業務部門獨立出來,成立了5個全資子公司:阿裏巴巴、淘寶、支付寶、雅虎中國和阿裏軟件,江湖人稱“達摩五指”。這種調整在跨國公司中可能要經曆半年的痛苦過程,然而在阿裏巴巴僅兩個月就完成了,其間簡單透明的企業文化發揮了重大作用。

隨著阿裏巴巴五大事業部的組建,原有職級體係也進行了相應調整:M序列又增加了兩個節點,而P序列也在連續兩次調整後,從P6擴編到了P14.在中國這樣一個“官本位”的社會裏,阿裏巴巴允許P序列的員工在印製名片時,加上與各自級別相對應的M序列總監或副總裁之類的頭銜。

在當時的阿裏巴巴,人力資源部門共有100多位員工,大約每40名員工配備一個HR(人事主管),而一般企業的標準是每60~80人配備一名。

在企業的快速擴張過程中,官僚主義思想開始蔓延,不少管理人員把價值觀作為僅僅考核員工的工具,而自己卻享受豁免權。2007年,針對空降管理人員迅速增多的情況,阿裏巴巴將價值觀考核實現全麵覆蓋,被考核人員上至副總裁(以前隻限於總監以下級別)。同時,企業也不再過分強調業績指標,而是突出公司的文化和價值觀,與業務流程改善和效率提高相平衡。

當阿裏巴巴收購雅虎時,馬雲曾明確指出:“有一樣東西是不能討價還價的,就是企業文化、使命感和價值觀”。阿裏巴巴的成功就在於把企業文化理念當成心中的“聖經”,並堅持不懈、落在實處。基於共同的使命、願景及價值體係,阿裏巴巴集團建立起了強大的企業文化,並構成業務成長的基石。

近年來,阿裏巴巴提出的目標和遠景是:分享數據的第一平台;幸福指數最高的企業;“活102年”,橫跨三個世紀(阿裏巴巴於1999年成立)。另外,阿裏正努力成為第一家為全部用戶免費提供市場數據的企業,以幫助用戶通過分析數據掌握市場先機,繼而調整經營策略及業務擴展。

馬雲說:“我們的夢想就是通過發展新的生意方式,創造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這就是阿裏巴巴人肩負“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之使命,不懈追求所要達到的企業願景。

(二)問題:萬科真正的“軟肋”在哪裏

在當今的中國房地產界,萬科之領先、之超越竟到了一種“獨孤求敗”的境地。能打敗英雄的往往是英雄自己,萬科的“阿基裏斯腳踵”究竟在哪裏呢?

2014年第一季度,萬科的營業收入同比跌幅達32.16%,淨利潤更是出現近13年來的第一次下滑(為5.23%)。雖然這一滑坡主要源於國內房地產市場的過度透支,並非說明企業自身遇到了真正的經營危機,但畢竟給包括萬科在內的各大房企敲響了警鍾。

眾所周知,萬科將“建築無限生活”、“讓建築讚美生命”定義為企業使命,將“成為中國房地產行業持續領跑者”確立為企業願景。實際上,萬科的“軟肋”恰恰在於使命缺失、願景混沌,以至於以不自覺、不係統的戰略定位取代了企業願景。

無疑,萬科的成功來自於戰略聚焦和不懈堅守。作為“領先的大眾住宅提供商”,2013年7月,萬科卻宣布企業未來定位為“城市配套服務商”,這反而使其戰略定位也開始變得模糊起來。

1.從清晰到開始漂移的戰略定位

成立於1984年的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開始進入房地產行業。1993年是萬科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一年,公司將大眾住宅項目開發確定為公司的核心業務,隨後退出純淨水市場。2001年,公司又將萬佳百貨轉讓給華潤集團。

自2008年開始,萬科成為全國房地產行業的龍頭老大並保持至今;2012年,更是一躍成為全球首家房地產業務年銷售額超過200億美元的公司。

從2008到2013年,麵對持續發酵的國際金融危機、日益嚴厲的國內房地產調控,萬科各項主要經營指標均堪稱靚麗;雖然資產負債率持續走高,但在行業內仍屬穩健。

在多年的經營中,萬科堅持“不囤地、不捂盤、不拿地王”的經營原則,貫徹快速周轉、快速開發,並依靠專業能力獲取公平回報的經營策略;產品始終定位於城市主流住宅市場,致力於為城市普通家庭提供住宅。2012年,萬科所銷售的144平米以下戶型占比達90%,且裝修房占80%;2013年相應數據分別提高到91.5%和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