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在《史記》的《衛將軍驃騎列傳》中詳細記敘了漢武帝時期的漢匈戰爭。同時對兩位外戚出身的軍人衛青和霍去病作了簡略的評價。司馬遷不抹殺他們的功勞,說:衛青將軍領兵直出雁門雲中以西等邊塞,收河南地置朔方郡;霍去病將軍進攻祁連山,大破敵軍,開通西域,使北方胡人的殘兵敗將再也不敢南下。但司馬遷也不歌頌他們。他對衛青、霍去病的缺點和失誤毫不放過。他寫大將軍衛青時,先說他寬宏、仁愛和善良,遇事能謙讓,這固然是優點,但在皇上麵前太溫順,有點弄臣的味道,就不好了。因此世人很少有稱讚和推崇衛青的人格的。但衛青對下屬還算能寬容,有一次,蘇建兵敗,軍隊都散失了,他一人逃回,左右建議將蘇建斬首,以顯示軍令的威嚴,衛青沒有采納,因為他自帶兵以來,沒有斬殺副將的先例。
衛青為官十分低姿態,權勢很大時仍能保持謙虛謹慎,生怕引起漢武帝猜疑。蘇建對他建議說,像他這樣的名將,應該招賢養士,才能羽翼豐滿。衛青拒絕了,他做每件事情,都看皇上的臉色行事,如果他家中門庭若市,形成自己的小王國,皇上必不高興,因此他絕不能為。
衛青很懂得利用人際關係的重要。得到好處懂得分享。公元前124年,衛青與匈奴作戰後率軍回朝,武帝賞賜他千金,他拿出五百金來送給漢武帝的一個寵姬王夫人的雙親。他知道,自己的顯貴源於姐姐受寵,而一旦漢武帝移情王夫人,自己很可能成為打擊目標,所以提前搞好關係。
衛青的外甥霍去病,年紀十八歲,就擔任天子的侍中。他擅長騎馬射箭,兩次追隨衛青出征,屢屢立功,被封為冠軍侯,元狩二年春天,又因戰功被封為驃騎將軍,稱得上年少得誌。他對武帝十分忠心,武帝要為他蓋房慶功,他就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這句表態的話,已成為千古名句。但他不那麼體貼下麵的兵卒。司馬遷說他“貴不省士(高高在上,不體恤兵士)”。有一次,武帝派官員運了幾十車好吃的東西到軍中慰勞他。他吃了一點點,剩下一大堆食物,不分給兵士吃,讓官員仍舊運回宮去。他帶兵到塞外作戰,兵士們因行軍而疲憊不堪,可他竟然有興致在沙漠中派遣人員挖築地下球場,讓他去踢球為戲。
在記載霍去病的功勞時,司馬遷的手法很耐人尋味,他沒有直接說霍去病的功勞,而全部引用了漢武帝的話,通讀之,給人的感覺是霍去病不可能立這麼大的功勞,比如有一次漢武帝說:“霍去病率軍一萬人,轉戰六天,跋山涉水,越過焉支山一千多裏,殺敵八千,其中包括好幾個匈奴的王。”以上古的原始交通工具和粗劣武器來分析,六天內不可能奔走這麼遠,也難以殺傷這麼多敵人。這裏麵可能包含著虛報和誇大戰功的事情。
霍去病常常帶領一支人馬,深入敵境,卻從來沒有被圍困而陷入絕境的事發生,這是什麼原因呢?司馬遷解釋說:“諸宿將所將士馬兵亦不如驃騎,驃騎所將常選。然亦敢深入,常與壯騎先其大軍,軍亦有天幸,未嚐困絕也。然而諸宿將常坐留落不遇。”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霍將軍手下的兵,都是千挑萬選的精壯,作為受寵的外戚,他有挑選的權利,而其他老資格的將領,卻不能挑選,隻能帶領被外戚軍人們選剩的羸兵惰卒,所以常常行軍遲留落後而不遇良機。司馬遷還說,霍去病和衛青常打勝仗,是由於“天幸(運氣好)”。所以唐詩雲:“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究其實,衛青和霍去病之所以不打敗仗,是因為他們的兵士和給養都是上等的。
而司馬遷的上司郎中令李廣可沒有這樣的好運氣,李廣屬於受歧視的關西秦人,他帶的兵是次等的兵,獲得的給養也是次等的,作戰時卻要充當前鋒。但李廣很愛護士卒:行軍到缺糧缺水的地方,如果發現了水,他一定讓士兵一個一個都喝過了,他才會走到水旁去喝;分糧食也是一樣,非要等到士兵全領到了和吃過了,他才去領一份吃。他非常廉潔,每逢有賞賜,他一定分給他的部下,與部下共享。終其一生,四十幾年都隻領二千石的俸祿,家無餘財,也從不考慮置產之類的事情。
李廣帶兵,號令不煩瑣,選擇有水草的好地方屯駐,讓兵士們放縱自如,充分休息,因此兵士們都喜歡追隨他。
司馬遷對上司李廣十分推崇和尊敬,他評價李廣說:“勇於當敵,仁愛士卒,號令不煩,隊伍不論老兵新兵,都衷心服從他。”《李將軍列傳》是司馬遷寫得最好的篇章之一,通過他的浪漫主義的筆墨,一個勇敢善戰、性格鮮明、很有骨氣、寧折不彎、廉潔奉公的武將栩栩如生地顯現在讀者麵前。名篇《李將軍列傳》永遠昭示後人,使飛將軍李廣成為無數詩人歌頌的對象。如王昌齡的《出塞》詩說:“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高適的《燕歌行》說:“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