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扈從武帝可不輕鬆(1 / 1)

本書前已說過,司馬遷在奉使巴蜀以南安撫百姓後,又千裏迢迢兼程趕回來扈從武帝封禪,途經洛陽時,與臨死前的父親訣別。因皇命在身,來不及料理父親的後事,就趕到泰山向武帝彙報出使西南的情況。

司馬遷上泰山後,得以參加封禪典禮,看到種種祭祀活動,對其中的尋仙的迷信活動很反感。後來他將自己的感想寫在《封禪書》中。

此後司馬遷多次扈從武帝在全國各地巡遊,參與祭祀山川百神的活動,這對於撰寫《史記》,甚有好處。

有作為的人總在不停息地運作,漢武帝一生都在巡遊。七十一歲那年,就累死在盩厔行宮(在長安西)中。他在位五十四年,巡遊至少三十四次。以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為分界線,前二十七年,武帝集中全部精力打擊匈奴,即使有三四次巡遊,也是近距離的走動。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以後二十七年中,可能巡遊了二十八次,平均每年一次。

武帝後期的出巡,規模浩大,曆時長久。半年以上的巡幸就有六次之多。第一次,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為了封禪泰山,迂回曆經北部邊境,向匈奴示威,從正月走到六月,曆時半年。第二次,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向東巡幸,封禪泰山,親臨黃河決口處,指揮瓠子口塞河工程,從冬十月走到夏六月,曆時九個月。第三次,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祭祀後土,巡視北方邊境,從冬十月走到春二月,曆時五個月。第四次,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向南巡視大江,向北瞻仰泰山,從冬十月走到夏四月,曆時七個月。第五次,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向東封禪泰山。第六次,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向東封禪泰山,這兩次都曆時半年。

粗略算一下,漢武帝上泰山封禪至少有八次,親臨東海尋仙至少有九次,巡幸黃河以東祭祀後土大約有七次,巡幸雍地(今陝西鳳翔縣南),祭祀五畤(也就是青、黃、赤、白、黑五帝)大約有六次。漢武帝所有這些巡幸,司馬遷大都參與,隻有兩次除外。

他沒有參與的兩次是: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十月,漢武帝率十八騎北出長城威震匈奴,此時司馬遷奉使撫慰西南夷地區,未能從巡;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漢武帝巡幸東海,此時司馬遷下獄受腐刑,也未能從巡。

如果從元狩五年司馬遷出仕為郎中算起,到征和四年漢武帝最後一次封禪泰山為止,那麼,他前後扈從武帝三十六年,時當公元前118年至公元前89年,至少從巡二十六次。

他在武帝身邊三十六年,這占了他一生大半時間,他和武帝之間雖然隻是嚴肅的君臣關係,但作為武帝的心腹,可以參與機密,司馬遷因此了解漢武帝的隱私和心理活動。這些寶貴的生活經曆,是司馬遷寫作《今上本紀》(這一篇文獻被武帝刪去,未流傳後世)和《封禪書》的基礎。

司馬遷在扈從巡視中,留心察看曆史遺跡,用以印證曆史記載。各次巡視經過的關中、關東、齊魯、河南、河北等地區,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中心,這對於司馬遷搜集漢武帝以前的三千年曆史的遺跡和軼聞,無疑有重大的作用。

天漢三年,司馬遷不幸遭李陵禍而受腐刑。他與漢武帝之間的親密關係從此破裂了。漢武帝惜其才,赦司馬遷出獄為中書令,但司馬遷認為這是痛不欲生的奇恥大辱。司馬遷與漢武帝從君臣相知而走向君臣相怨。此後司馬遷將他的歌頌帝王的筆觸轉向譏刺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