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20年前,一項針對心血管疾病展開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法國人普遍心血管疾病發病率較低。研究者們得出“法國人有喝紅酒的習慣,因此每天適當喝紅酒有利於心血管健康,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的結論。事實上,腫瘤營養專家與心內科專家們皆不認同這一說法。喝紅酒到底能不能預防心血管疾病?
醫學證據表明,適量飲酒會升高具有心髒保護作用的好膽固醇,減輕胰島素抵抗,降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風險,具有一定心髒保護作用。但飲酒並不單指飲紅酒,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主治醫師喬岩表示:“飲酒的心髒保護作用與酒的類型關係不大,更重要的是飲酒的形式,規律性適量飲酒益處更明顯而不規律的縱酒或酗酒危害更大。”
相比高度烈性白酒,老百姓普遍認為紅酒更加健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主任馬長生指出:“目前對於是否紅葡萄酒優於其他類型酒還存在一定爭議。”他解釋表示:“基礎研究發現,紅葡萄酒除了可以升高好膽固醇,還含有類黃酮和白藜蘆醇等抗氧化劑,改善內皮功能,減輕炎症反應,可能有益心髒健康,也會降低肥胖和糖尿病風險。但要獲得有效劑量的白藜蘆醇需要每天飲用超過60升紅葡萄酒,因此實際上日常量的葡萄酒益處與其他酒相當。雖然有少部分研究認為紅酒優於烈性酒和啤酒,但絕大多數證據表明,紅葡萄酒並不比其他類型的酒更有益。”
相比酒精帶來的對心血管的好處,臨床醫生們更重視酒精給人體健康帶來的危害。臨床證據顯示,酒精與口腔、咽喉、食道、結直腸和乳腺等癌症的發病密切相關,尤其是女性乳腺癌與飲酒不存在閾值關係,隻要飲酒即增加乳腺癌風險,與喝多少、喝多長時間沒有關係。著名科普學者雲無心發表文章《“適量飲酒”真的有益健康嗎》表明了相同觀點。
基於醫學各專業內的證據,喬岩表示:“因為實際飲用量的紅酒不比其他類型的酒更有益,因此我們不建議從不喝酒的人、尤其是女性通過喝紅酒的方式來保護心血管和預防心血管疾病。”如果有既往飲酒史,則一定要重視“規律”“適量”原則。馬長生表示:“所謂限量規律飲酒,指男性每天飲酒量不超過2份飲酒量,女性每天飲酒量不超過1份飲酒量(1份飲酒量相當於355ml啤酒,150ml葡萄酒或是45ml40度烈酒)。”
每年到了葡萄上市的季節,總有不少老百姓興致勃勃地購買新鮮的葡萄自行發酵釀製葡萄酒。在他們心中,自己釀出來的葡萄酒既美味又安全,不必擔心無良商家往裏麵摻東西。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科主任、博士生導師石漢平教授在預防腫瘤講座中專門指出:“不支持老百姓自己在家釀酒。”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學係原主任蔣卓勤也表示:“從安全的角度來說,我們不推薦自己釀酒。”
蔣卓勤和石漢平都指出,盡管自己釀酒的原料顯得更安全、健康,但釀酒是複雜的化學反應過程,在釀製的過程中不但會生成乙醇,還會生成有毒有害的甲醛。廠商生產酒類產品時有專門儀器測試有害物質並將其過濾,國家也有相應的安全指標保證酒類產品的安全。老百姓在家中自行釀酒,不具備有毒物質檢查和風險排除的條件,如果酒沒有釀製好,含有較多甲醛,人喝了以後反而容易出現食物中毒,危害健康和生命安全。
每逢過年過節,親朋團聚,少不了的就是“以喝敘情”。但並非每個人都擅長這種敘情方式,麵對酒精總有一部分人一個頭漲成兩個大,為了達到“稀釋酒精”“減少酒精攝入”的目的,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往紅酒裏兌可樂”的做法傳播開來。不少人認為,紅酒兌可樂不僅好喝,而且還能減少酒精的攝入,是一種很不錯的創新,但近年來,紅酒兌碳酸飲料遭到越來越多的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