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創新競爭加劇 中國如何應對挑戰
本刊策劃
作者:李長久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全球金融危機和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世界經濟衰退。大危機往往也是大轉機。幾年來,大國都出台了創新戰略,拉開了人類第四次技術革命的序幕。麵對十分複雜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必須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全麵深化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進一步推進創新體係改革,這必將使我國科技事業推進到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係的新階段。
解讀1
大國創新競爭與合作
在世界經濟低迷的情況下,各國不約而同地把科技創新作為一項國家發展戰略加速推進,展開了科技創新“大會戰”。
2007年,日本提出《創新2025》,日本國際戰略研究所理事長、前外務審議官田中均認為:“過去,日本是亞洲擁有壓倒性優勢的大國,但這一時代已經結束。日本已無法與中國在‘量’上進行競爭,而爭取建設‘質’的大國。”
2009年12月,美國政府公布《重振美國製造框架》中提出計劃追加資金額度、應用方向和使用方式,重點放在發展新能源、生物產業和寬帶創新戰略等。2011年美國又提出《創新戰略——確保經濟增長與繁榮》文件,提出加大對人才、基礎研究、信息生態係統等創新要素的投資,促進基於市場的創新,確保美國經濟高速、持續的增長,確保美國未來的繁榮。奧巴馬入主白宮伊始就提出恢複和加強總統科技顧問的地位,成立了科技顧問委員會,並設立第一個國家首席技術官,積極打造全新的科技領導團隊,加強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透明化,實施創新戰略。
2010年,德國提出《高技術戰略2020》。德國自2013年起正式實施《科學自由法》,對非大學科研機構的財政預算、人事決策、投資、建設等管理辦法進行改革,以增強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的自主權和靈活性,保障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同年,歐盟發布的《歐洲2020戰略》要求把創新作為首要目標,在10年內把歐盟建設成“創新型歐盟”,旨在實現以創新、擴大就業為基礎的“智能增長”、“可持續增長”和“包容性增長”,全麵提高歐盟競爭力。
2011年,英國提出《以增長為目標的創新與研究戰略》。英國合並了商業、企業和法規部與創新、大學和技術部,統一負責科學、教育、技術、創新以及企業政策。
2011年 ,俄羅斯推出《創新俄羅斯2020》,提出到2020年使創新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超過油氣產業,經濟規模進入世界五強之內。
2012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並將這一戰略明確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
西方大國都把振興經濟的主要希望寄托在科技創新上。英國《泰晤士報》2012年2月1日刊登卡米拉·卡文迪題為《創新,或者等死:創新經濟帶來的嚴峻挑戰》的文章寫道:“這就是創新經濟:創新,或者等死。這一點如今更加迫切,原因在於,中國和印度不僅降低了西方基礎商品生產的勞動力成本,而且由於舊的地理束縛被互聯網打破,它們創造高價值服務的生產率也更高了。在上周達沃斯論壇的一次又一次討論中,我發現西方人把創新稱為我們唯一的希望。”
為實施創新戰略,各國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一、增加研究與開發投資(R&D)
從1996年到2007年,全球研發投資從5250億美元增至1.1萬億美元,其中:北美地區研發投資占比從40%降至35%;歐洲地區研發投資占比從31%降至28%;亞洲占比從24%升至31%;其他地區占比從5%升至6%。2011年美國研發投資達4050億美元,占世界研發投資的34%。奧巴馬政府提出,將研發投資占美國GDP的比重從2.6%提高到3%。日本研發投資占本國GDP之比已從2001年3.35%上升到2008年的3.78%,處於世界最高水平。歐盟提出,到2020年將研發投資占其GDP的比例提高到3%。中國提出,到2020年將研發投資占本國GDP的比例從2011年1.83%提高到2.5%。
二、廣納天下英才
全世界已有30多個國家製定和實施廣納天下英才的計劃和措施。全球技術移民的40%、全球“明星科學家”的62%、全球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的70%集中在美國。美國通過增加H-1B簽證名額,繼續吸引海外英才。2007-2008學年在美國高校的國際學生達62.4萬,比上學年增加37%;2011-2012學年在美國高校的國際學生達到76.4萬人。
每年有50萬國際學生在英國的大學、學院和寄宿中學學習。2013年8月初英國發表的《國際教育:全球增長和繁榮》的報告提出,在未來5年內,英國力爭新增9萬名留學生。日本提出的長遠目標是吸引35萬名國外留學生;歐盟仿效美國的綠卡製度,實施藍卡製度吸引發展中國家的優秀人才;印度、巴西和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也采取措施引進人才。
三、大力支持企業創新
從17世紀到20世紀70年代,經濟學家們確認改變人類生活的160種主要創新中,80%是由企業完成的。從1980年到2012年,全球性跨國公司從1.5萬家增至103786家,這些跨國公司的產值占世界總產值的40%,貿易占世界貿易的60%以上,控製世界技術轉移的70%以上和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的90%。國家間的競爭越來越體現為企業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競爭。
四、“產學研”相輔相成
許多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產生於實驗室或大學,但往往通過企業轉化為生產力。因此,一些國家都靠“產學研”協力實現重大創新戰略。
1969年美國實施“阿波羅”登月計劃,有上萬名科學家、120所大學和研究機構以及兩萬多家企業參加,實際參與者達400萬人。這一計劃的實施被稱為“管理學的革命”案例。中國“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也是“產學研”協力實現的。中國工程院名譽主席宋健回憶,當年在原子能研發方麵,大概有30個院所、200多個工廠,還不算部隊,直接參加設計、試驗、製造的達幾十萬人。大工程是中國強盛的標誌,也是培養領軍人才的沃土。他提出:要多些這樣的“淮海戰役”。
五、開展國際間的合作
各國間的科技創新既有競爭,有些重大創新工程又需要國際間的合作。由歐盟、美國、日本、俄羅斯、中國、印度和韓國參與、正在實施的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堆計劃,是繼國際空間站建設之後又一重大國際間合作的創新工程。一些專家預測,人類有望在21世紀中葉以前掌握核聚變技術,實現由利用核裂變能到核聚變能。
解讀2
第四次技術革命的特點和影響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暴風雨中,人類第四次技術革命拉開序幕。美國數字集團創始人、物理學家馬克·米爾斯在題為《科技引領的繁榮即將到來》的文章中寫道:正如20世紀的技術革命為世界帶來了曙光,目前人類又迎來了新一輪的技術革命。這次由大規模數據、智能化生產以及無線網絡所引領的技術革命將推動經濟增長和帶來社會巨變。
與前三次技術革命比較,第四次技術革命的主要特點:
第一、從生活到生產廣泛自動化和智能化
第四次技術革命不是某一項生產工具革命,而是從生活到生產廣泛實現自動化和智能化。
有專家認為,3D打印技術或許具有蒸汽機或電話那樣的時代意義,很可能預示著新的工業革命。3D打印技術又稱“直接數字化製造”或“累計製造”技術。2012年,美國《時代周刊》將3D打印產業列為“美國十大增長最快的工業”。歐洲航天局公布了旨在“將3D打印帶入金屬時代”的計劃,為飛機、宇宙飛船和聚變項目製造零部件。歐洲空客公司的設計師們計劃在2050年前實現“打印”製造飛機。3D打印將助推未來軍事新變革。
在過去30年,全球人均肉類消費量增加了一倍,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從現在的70億增至90億。2013年4月,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在自己的網站上寫道:“我們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變成素食主義者,因此必須找到更多的出路製造肉類,同時不消耗資源。”英國《每日郵報》2012年7月介紹,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利用糖、蛋白、脂肪和肌肉細胞等原料打印出的鮮肉具有與真肉相似的口感。瓦赫寧恩大學人文哲學教授科爾·凡·德爾·韋勒認為,“環保”是一個推動因素。他說,在沙漠地區,人們利用太陽能“生物反應”生成肉類,能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它所需土地和用水是傳統養殖法的1%和2%,溫室氣體排放量也能減少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