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澤東讀《二十四史》(2 / 2)

四是批注聯係實際多。許多長一些的批注都是緊密聯係實際的,有的是聯係古今具體人物的實際,有的是聯係當時社會的實際、工作的實際和生產生活的實際。毛澤東讀《二十四史》,很多時候仿佛是在與古人麵對麵地交流、交談。對古人的話、過去的事、史書的記載,字字句句,他都入心入腦,用心思考,有感即發。例如,毛澤東讀《新唐書》卷一○三《徐有功傳》第7頁“臣聞鹿走山林而命係庖廚者,勢固自然。陛下以法官用臣,臣守正行法,必坐此死矣”這段文字時,在書的天頭上用黑鉛筆寫的批語是:“命係庖廚,何足惜哉,此言不當。嶽飛、文天祥、曾靜、戴名世、瞿秋白、方誌敏、鄧演達、楊虎城、聞一多諸輩,以身殉誌,不亦偉乎!”這條批注中提到的曆史人物,時空跨越2000多年,從唐朝的徐有功談生死,聯想到封建社會裏的民族英雄、傑出的政治家、著名學者,民主革命時期的愛國將領、詩人、教授,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等。在毛澤東看來,他們都是為正義、為真理、為信仰而死,為人民的利益而死,他們死得其所。類似這樣的聯係實際的批注很多。

五是有重點、有選擇地讀,重點部分反反複複讀。這部史書,毛澤東是通讀過的。但書中的人物誌、紀、傳部分是他閱讀的重點。許多紀、傳他是讀過多遍的,讀得多、批注得多、批畫得多。許多人物傳記至少讀過5遍以上,例如,《南史》韋睿傳、《新唐書》徐有功傳和馬周傳、《後漢書》光武帝紀等等,這些傳記、帝紀部分,毛澤東不知反複讀過多少遍。

六是閱讀的視角多。這是毛澤東讀書的一大特點。《二十四史》是史書,但毛澤東能從政治的視角去讀,從政策和策略的視角去讀,從戰略和戰術的視角去讀,從外交的視角去讀,從組織工作選人用人的視角去讀,從生產生活的視角去讀,從民族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視角去讀,等等。因為毛澤東讀《二十四史》的視角多,所以,他越讀越有興趣,常讀常新。

七是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書對比、對照著讀。《前漢書》和《後漢書》、《舊唐書》和《新唐書》、《南史》和《北史》等,他都經常對比著讀,從對同一個曆史人物、同一個曆史事件的不同記述、評價中考察曆史的真相,考察哪種史書寫得更真實些、更好些。例如,他讀了《前漢書》和《後漢書》之後寫下批注文字:“《後漢書》寫得不壞,許多篇章,勝於《前漢書》。”他把《南史》和《北史》與《舊唐書》相比較,認為:“《南史》《北史》的作者李延壽有傾向統一的思想,比《舊唐書》更好些。”

八是人到哪裏,就把《二十四史》帶到哪裏。在火車上也好,在飛機上也好,甚至去外地視察工作、參加會議、調查研究,他都要帶上《二十四史》,有空就讀,書隨人走,人不離書。

毛澤東的讀書精神和學習方法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如今,他在書上寫下的批注文字,留下的種種批畫符號已經成為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摘自《人民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