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拍打療法簡介二(3 / 3)

定位: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感冒,咳嗽,發熱,頭痛,目眩,項強,腰背痛,鼻塞多涕。

9.肺俞

定位: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咳嗽,氣喘,潮熱,盜汗,咯血。

10.厥陰俞

定位:在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咳嗽,心痛,心悸,胸悶,嘔吐。

11.心俞

定位: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失眠,健忘,心痛,心悸,心煩,夢遺,盜汗,癲狂,癇證,咳嗽,吐血。

12.膈俞

定位: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嘔吐,氣喘,咳嗽,盜汗,呃逆。

13.肝俞定位: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黃疸,脅肋痛,目赤,夜盲,視物不清,脊背痛,癲狂,癇證。

14.膽俞

定位:在背部,當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脅肋痛,口苦,黃疸,肺癆,潮熱。

15.脾俞

定位: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胃脘脹痛,嘔吐,消化不良,泄瀉,痢疾,便血,水腫,背痛。

16.胃俞

定位: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胃痛,腹脹,腸鳴,嘔吐。

17.三焦俞

定位:在背部,當第1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腸鳴,腹脹,嘔吐,泄瀉,胃脘痛,腰背強痛,水腫。

18.腎俞

定位:在背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腰痛,遺精,陽痿,早泄,月經不調,帶下,不孕,不育,腰背酸痛,耳鳴,耳聾,小便不利,水腫。

19.氣海俞

定位:在背部,當第3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腰痛,腹脹,痛經,腸鳴。

20.大腸俞

定位:在背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腰腿痛,腰肌勞損,腹痛,腹脹,泄瀉,痢疾,便秘。

21.關元俞

定位:在背部,當第5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腰痛,泄瀉,遺尿,小便不利。

22.膀胱俞

定位:在背部,當第2骶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小便不利,遺尿,泄瀉,便秘,腰脊強痛,遺精,水腫。

23.八髎

定位:在第1、2、3、4骶後孔中(分別稱為上髎、次髎、中髎、下髎)。

主治:腰腿痛,月經不調,痛經,帶下,遺精,小便不利,便秘。

24.委中

定位:在膕窩橫紋中央,當股二頭肌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

主治:腰痛,膝關節屈伸不利,腦卒中昏迷,半身不遂,腹痛,吐瀉,小便不利,遺尿,丹毒。

25.承山

定位:在小腿後麵正中,委中與昆侖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

主治:腰腿痛,腓腸肌痙攣,痔疾,便秘。

26.昆侖

定位:在足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中。

主治:頭痛,項強,目眩,鼻出血,腰痛,踝關節扭傷,小兒癇證,難產。

27.申脈

定位: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癇證,癲狂,頭痛,失眠,眩暈,腰痛。

28.京骨

定位:在足外側,第5蹠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頭痛,項強,腰腿痛,癲癇。

29.至陰

定位:在足小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主治:頭痛,鼻塞,目痛,胎位不正,胞衣不下,難產。

足少陰腎經

經絡循行

從足小趾下邊開始,斜向腳心(湧泉),出於舟骨粗隆下(然穀、照海、水泉),沿內踝之後(太溪),分支進入腳跟中(大鍾);另一支上向小腿內側(複溜、交信,會三陰交),出窩內側(築賓、陰穀),上大腿內後側,通過脊柱,屬於腎,絡於膀胱(盲俞、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會關元、中極)。

上行主幹從腎向上(商曲、石關、陰都、通穀、幽門),通過肝、膈、進入肺(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沿著喉嚨,夾舌根旁。

主要腧穴從湧泉至俞府共計27穴,左右計54穴。即湧泉、然穀、太溪、大鍾、水泉、照海、複溜、築賓、陰穀、俞府等。

1.湧泉

定位:在足底部,足趾屈曲時呈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處。

主治:頭頂痛,眩暈,昏厥,失眠,小兒發熱驚風,便秘,癲證,失音。

2.然穀

定位:在足內側緣,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

主治:月經不調,帶下,遺精,小便不利,泄瀉,咯血,小兒臍風。

3.太溪

定位: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中。

主治:頭痛,目眩,喉痛,齒痛,耳鳴,耳聾,失眠,遺精,陽痿,月經不調,小便頻數,腰痛,消渴。

4.照海

定位:在足內側,內踝高點正下緣凹陷處。

主治:失眠,小便不利,小便頻數,癇證,月經不調,痛經,目赤腫痛,咽喉腫痛。

5.複溜

定位:在小腿內側,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主治:泄瀉,腸鳴,水腫,腹脹,盜汗,腰痛。

6.大赫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下4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主治:遺精,帶下,月經不調,痛經。

7.俞府

定位:鎖骨下緣,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

手厥陰心包經

經絡循行

從胸中開始,淺出屬於心包,通過膈肌,經曆胸部、上腹部和下腹部,絡於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脈:沿胸內出脅部(天池),當腋下3寸,向上到腋下,沿上臂內側(天泉),於手太陰、手少陰之間,進入肘中(曲澤),下向前臂,走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郤門、間使、內關、大陵),進入掌中(勞宮),沿中指橈側,出於末端(中衝)。

主要腧穴

自天池至中衝共計9穴,左右共18穴,即天池、天泉、曲澤、郤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衝。

1.曲澤

定位:在肘橫紋中,當肱二頭肌腱尺側。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泄瀉,熱病,肘臂攣痛,風疹。

2.郤門

定位: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

主治:心痛,胸痛,咯血,嘔血,癲癇,疔瘡,瘙癢症。

3.內關

定位: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主治:心痛,心悸,胸悶,胃痛,嘔吐,呃逆,精神失常,失眠,偏頭痛,癲癇,肘臂攣痛,暈車。

4.大陵

定位:在腕橫紋的中點處,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主治:心痛,心悸,胸脅痛,胃痛,嘔吐,癲狂,手臂攣痛。

5.勞宮

定位:在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

主治:心痛,嘔吐,癲狂癇,口瘡,口臭,腦卒中昏迷,中暑。

6.中衝

定位:在中指尖端中央。

主治:腦卒中昏迷,舌強不語,小兒驚風,中暑,昏厥。

手少陽三焦經

經絡循行

起始於環指末端(關衝),上行小指與環指之間(液門),沿手背(中渚、陽池),出於前臂尺骨與橈骨之間(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向上通過肘尖(天井),沿上臂外側(清冷淵、消濼)。向上通過肩部(臑會、肩髎),交出膽經後邊(天髎),進入缺盆,分布於膻中,散絡於心包,通過膈肌,遍屬於三焦。

胸中支脈:從膻中上行,出鎖骨上窩,上向頸旁,聯係耳後(天牖、翳風、瘛脈、顱息),直上出耳上方(角孫),彎下向麵頰,至眼下(顴髎)。

耳後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耳前(耳門、耳和髎),經過上關前,交麵頰,到外眼角(絲竹空),接膽經。

主要腧穴

自關衝至絲竹空共計23穴,左右共46穴。即關衝、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肩髎、翳風、耳門、絲竹空等。

1.關衝

定位:在環指尺側,距指甲角0.1寸。

主治:頭痛,目赤,耳聾,喉痹,熱病,中暑。

2.液門

定位:在手背部,當第4、5指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頭痛,目赤,耳聾,耳鳴,喉痹,熱病,手臂痛。

3.中渚

定位:在手背部,當環指掌指關節的後方,第4、5掌骨間凹陷處。

主治:頭痛,目赤,耳聾,耳鳴,喉痹,熱病,手指不能伸屈。

4.陽池

定位:在腕背橫紋中,當指總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

主治:目赤腫痛,耳聾,耳鳴,喉痹,口幹,消渴,腕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