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地瓜(1 / 2)

鄭小群拉著墜琴,迎來了南鄉人道善送的地瓜。道善挑著擔子而來,進門時微微地低一下頭,好像致意,門框其實碰不著他。自從來南鄉淘金,淘金人就吃南鄉人供應的地瓜。他們當然不是白吃,而是交換,用他們帶來的粉絲。三河縣的特產一黃一白,黃的是金子,白的就是粉絲。金子藏在地下,不是尋常眼睛能夠看到的,粉絲用綠豆加工出來,也不是什麼人都會做。

公元前五世紀,孫臏和龐涓共師學藝,老師讓他們就一個共同的題目,各自發明一樣東西,以定二人才藝的優劣,題目是“水裏來水裏去”。龐涓發明了豆腐,孫臏發明了粉絲。粉絲比豆腐堅韌,龐涓把孫臏的膝蓋骨割掉,抽去了腳上的大筋,還是被孫臏打敗了,萬箭攢身。下肢癱瘓的孫臏打敗龐涓之後,頓悟到,人生下來並不是為了打仗的,也不是就一個共同的題目發明出吃物,爭強鬥勝,而是各人按各人想好的題目吃飯和睡覺。於是他坐輪椅走進大山,結庵靜修,寫出兵法,專供不願打仗的將軍研究停戰方略。製作粉絲的技藝沒有寫進兵書裏,就此失傳。再過兩千三百年,有一個叫賈寶玉的人,結交戲子做朋友,唱戲的人不說自己肮髒,倒說人家府上隻有門口的石獅子是幹淨的。賈寶玉忿忿不平,想起了“水裏來水裏去”的古老題目,發明出最幹淨的尤物,就是女兒,用水做了女兒的骨頭。賈寶玉一經手發明,就接續了宇宙間最原始的靈性,開辟鴻蒙,讓打仗的將軍慚愧,慶幸沒把做粉絲的技藝寫進書裏流傳,讓後代嗤笑。差不多與此同時,三河腹地最平川的地方,有人痛感水做的女兒一結婚就變髒了,汙濁不堪,還是不如水裏來水裏去像魚一樣的粉絲更幹淨,更爽利,於是重新發明出粉絲,清清爽爽,滿足人的口腹之欲,男女皆宜。有一年他們拿了試一試外國人的口味,無論毛發和皮膚什麼顏色,入口都滑,軟硬適中。於是從龍口港出口外洋,全走水路。

有了外洋跟本土爭食,三河人要想吃到綠豆粉絲,就不那麼容易了。標明“龍口”的粉絲大包裝上馬車,噠噠外運,當地人隻能到曬粉的沙灘上揀碎粉,碎粉絲像理發屋的頭發渣,混在沙裏。新的發明應運而生,原料就是地瓜。地瓜粉絲比綠豆粉絲粗,不必大火熬煮,容易消化。道理自然由原料的品質決定,地瓜就是比綠豆大,綠豆卻比地瓜硬嘛。東頂大隊毛澤東思想宣傳隊跨過中流河,到西山根下的小村子演《江姐》,小村子就用地瓜粉絲招待,熱情質樸,全不管粉絲軟濃濃滑溜溜的,江姐是否受用。

南鄉人連地瓜粉絲都做不出來,難怪他們地底下有金子,也要在露天底下開會,蓋不起開會的大屋子。達成聯營淘金的協議同時,吃食的協議也達成了:南鄉人供東頂來的淘金人吃地瓜,東頂人就供南鄉人粉絲。這是個互惠互利的協議,東頂人從家裏帶粉絲,比帶地瓜苞米輕鬆得多,南鄉人也可以免去學習粉絲製作工藝的困難。東頂來的淘金人喜得便利,大吃地瓜。鄭小群從一開始就決定,隻要南鄉人的地瓜窯裏還有地瓜,他就不從家裏帶一粒苞米,省下的苞米,可以在旱天的暑季,父親和家裏人開會的時候食用。淘金剛剛開始,開會的大屋子要蓋起來,還需要等待一些時日,吃苞米的日子抗餓,能聽完革命委員會主任念下最長的文件,隻要天不下雨,就可以放心。南鄉的地瓜性質也已改變,不是“勝利百號”剛剛傳過來的那幾年,又大又硬了。地瓜皮倒照樣紅,不分南北,都是一個顏色,就是紅通通的革命色彩,跟投井泡白的小秋雲絕不一樣。大家一個鍋裏做飯,分而食之,每一頓,炊事員康保都用杆秤稱地瓜,在本子上記賬。上一頓吃不了的地瓜不退,仍屬個人,下一頓放鍋裏熥一熥再吃。誰也估不透自己的肚子,到底一頓能裝多少地瓜,剩下的要熥的地瓜容易相混,圓形鍋裏的方位,炊事員康保並不能記準,他讓大家各人記住。秀才杜炳成把吃剩的地瓜往鍋裏一放,高興地宣布說:

“這一來好了,我的錯不了啦!”

沒有人能猜到,他想出什麼辦法記住了他的地瓜,讓他如此高興。

他喜滋滋解釋說:“我捅了一個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