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偉:深刻認識國際政治環境考驗的長期性複雜性嚴峻性
【編者按】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上海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主任黃仁偉在《求是》2011年第20期發表《深刻認識國際政治環境考驗的長期性複雜性嚴峻性》。文章從國際體係轉型,發展模式、道路、理念,文化思潮、價值觀、意識形態等三方麵闡明當前我們麵臨國際政治環境的長期性、複雜性和嚴峻性。
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2008年爆發國際金融危機以後,美國、歐盟、日本等傳統西方大國的綜合國力出現相對削弱的趨勢。中國等新興大國在全球經濟中的比重迅速上升。但是,國際力量的彼消此長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西方大國主導國際體係和國際規則的戰略優勢,在高科技、軍事、輿論傳播等領域其競爭力仍遙遙領先。與此同時,西方大國意識到國際體係出現於己不利的力量轉移,開始調整戰略策略,一方麵通過G20等新的國際機製將新興大國納入全球治理協調體製,試圖轉移矛盾和降低經濟負擔;另一方麵利用低碳規則、彙率機製、軍事威懾等各種軟硬手段牽製、壓製和打擊社會主義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極力維護不公平、不均衡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總之,當代國際體係轉型的漸進性決定了“西強我弱”基本力量對比特征的長期性,而這種轉型的兩重性又決定了國際政治環境的複雜性,在某些領域表現為國際政治鬥爭的嚴峻性。
我們還應當從各種不同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發展理念的對比競爭中,認識國際政治環境考驗的複雜性和嚴峻性。美國的金融危機、歐盟的主權債務危機、日本的核泄漏危機都不同程度地暴露出它們的製度、模式、道路的嚴重缺陷甚至致命弱點。這使得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和發展理念不僅難以成為發展中國家效仿的“樣板”,而且對西方自身的未來前景也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盡管西方傳統大國陷入其發展模式和理念的困境之中,但是,它們不僅沒有深刻反思、變革自新,卻對非西方模式的發展道路極為警惕、多加防範。為了改變在模式、道路比較中的戰略被動局麵,它們尋找和利用新興大國發展進程中的不成熟性、不完善性和可能出現的失誤,借助其強大的媒體、網絡和非政府組織力量,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它們甚至幻想西亞、北非國家的政局動蕩,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引燃“民主化之火”。對此,我們不能不保持足夠的警惕。
我們還要從當代各種文化思潮、價值觀、意識形態之間的交融交鋒之中,認識國際政治環境考驗的嚴峻性。在西方政治經濟力量出現相對衰落的背景下,以價值觀、文化軟實力展開的國際政治較量就更加突出了。當代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特征與冷戰時期有很大的不同點,就是西方大國較少直接以“反共產主義”名義展開,而是以“普世價值”的名義,對各種非西方政治力量的思想理論、文化價值展開攻擊。意識形態鬥爭的形式和工具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以網絡信息、電子郵件、微博短信、娛樂遊戲、電視電影等虛擬世界的傳播,直接影響跨越國界的廣大受眾,爭奪青年一代,甚至以此建立各種反對派組織、製造騷亂乃至顛覆政權。在這個領域中,西方大國以“普世價值”的代表自居,對各種非西方、反西方的政治力量和製度進行“道德審判”,運用各種傳播工具把它們描繪成“異類”,為在可能情況下進行經濟製裁和軍事打擊提供“合法性”。“沒有硝煙的戰爭”有時比冷戰時期更為激烈更為複雜更為嚴峻。
麵對國際政治環境考驗的長期性、複雜性和嚴峻性,隻要我們在黨中央正確領導下,保持清醒頭腦,注意分析國際政治的新形勢新特點,提高戰略預判能力,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獨特政治優勢,統籌好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就一定能夠牢牢掌握中國和平發展的主動權。
聶運麟: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已發生重大變化
【編者按】華中師範大學國外馬克思主義政黨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聶運麟在《紅旗文稿》2011年第20期發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已發生重大變化》。文章分三個部分介紹了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九個重要變化、已實現新的轉型、以及如何正確看待其變革與轉型,此處選取了本文的第一部分“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九個重要變化”。
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是紮根於社會生活的現實運動,因而它處在不斷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中。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已經發生重大變化,並實現了新的轉型:它已經從過去由一個國際中心領導、走唯一革命道路、建設統一社會主義模式的運動,轉變為由各國共產黨獨立自主領導,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革命、建設道路的運動。
1.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目標發生變化。在第三國際時代,各國共產黨對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目標,以及為此需要進行哪些經濟、政治結構的變革和經曆哪些社會發展階段等,都有比較清晰的闡明,但其內容卻是千篇一律的,即蘇聯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蘇聯東歐的劇變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說明,建設社會主義不存在統一的發展模式,必須根據每個國家的具體國情和時代特征,建設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因此,當今世界各國共產黨在實現和發展社會主義的目標上,都特別關注本國的具體情況和特點,紛紛提出了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目標。
2.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有新的認識。蘇東劇變以後,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對當代資本主義的認識,已經從“資本主義總危機”的理論誤區中走出來,其認識比過去更加實際而辯證。由於所在國家發展程度和特點的不同,各國共產黨對資本主義的認識也不完全一致。但是有些基本認識又是比較一致的:其一,認為現代資本主義與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壟斷資本主義初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已經具有了較強的自我調節、自我更新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其二,認為資本主義的自我調節、自我更新和自我發展的能力,並沒有、也不可能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途徑是用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其三,認為在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其內部的新社會因素也在增長,這就為實現社會主義準備了條件;其四,反對資本主義的全球化,要求為建立造福於全人類的全球化而進行鬥爭,等等。
3.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策略發生變化。20世紀初,自由資本主義已經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戰爭與革命成為時代的特征,列寧為俄國無產階級革命製定了暴力革命的策略,把和平的革命方式看作是“罕見”的例外。二戰以後,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此而引發了對革命鬥爭策略的激烈爭論,並成為上世紀60年代國際共產主義大分裂的重要原因。蘇東劇變以後,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的共產黨根據國內外經濟政治的發展變化,都主張通過和平、民主的道路走向社會主義,一般不再主張暴力革命,更不提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但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共產黨往往分為兩派,一派主張走議會民主的道路,另一派則主張走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4.當代社會主義運動的階級力量配置發生變化。正確配置社會主義運動的階級力量,是社會主義運動取得成功的關鍵條件之一。第三國際各國共產黨在對待中間階級的問題上是有失誤的,主要體現在對待知識分子、對待比較富裕的勞動農民、對待廣大中小資產者采取“左”的理論和政策,給社會主義事業造成了損失。冷戰結束以後,由於社會階級結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生產力革命的推動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國共產黨吸取了蘇東劇變的曆史教訓,主張實行廣泛聯盟的政策,將廣大中間階層和其他反對壟斷資本的力量都包括在自己的陣線之中,從而使社會主義運動的社會基礎有了新的擴大。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對社會主義運動階級力量的基本配置是:工人階級(其中的腦力勞動無產者或知識工人階級所占的比例不斷擴大)是社會主義運動的領導力量;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是社會主義運動的中堅力量、依靠力量;中小資產階級是社會主義運動需要爭取和團結的力量;大壟斷資本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對象。
5.對走向社會主義的革命發展階段有新的認識。蘇東劇變前,一般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經濟文化落後國家走向社會主義必須經過人民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這兩個發展階段,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則在革命成功後可能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蘇東劇變使人們對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複雜性和艱巨性有了新的認識。不少發達國家共產黨在製定走向社會主義的具體綱領時采取了謹慎的態度,製定了分為兩步走的戰略。第一步,建立民主聯合政府,對國家的經濟和政治實行民主的改造,反對大壟斷資本;第二步,對國家的經濟政治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設社會主義社會。
6.馬克思主義政黨出現新的特征。馬克思主義工人政黨自產生以來,其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曆史階段,與此相適應,出現了馬克思主義工人政黨發展的三個曆史形態。從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發展的第一階段,與此相適應的政黨存在形式是群眾性政黨。從20世紀初至20世紀70年代,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發展的第二階段,與此相適應的政黨存在形式是先鋒隊政黨。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發展的第三階段,與此相適應的政黨存在形式是現代群眾性政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都提出了使共產黨現代化和建設群眾性政黨的方針,以使黨的組織形態更加適應當前國內外形勢發展的需要。當今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在建設現代群眾性政黨方麵,並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然而就其有關的理論與實踐來看,它們既繼承了先鋒隊政黨在理論、組織和政治上的優良傳統,同時又有自己新的特征——群眾性、開放性、民主性、透明性、獨立自主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