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孫子更重要的是一個思想家和軍事理論家。如果僅僅是贏得了一場戰役的勝利,即使這場戰役偉大如“淝水之戰”,這場戰役的指揮者也不會擁有像孫子這樣的影響力。這再一次印證了思想的巨大力量。

孫子的偉大在於,他甚至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軍事理論家,他的理論的高度遠高於軍事層麵。在孫子那裏,軍事僅僅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軍事的作用還是為了達到富國強民的政治目的。在這一點上,東西方的軍事理論是一致的。德國軍事思想家克勞塞維茨說:“軍事是政治的延續。”如果孫武聽到這句話,他一定會頷首微笑的。《孫子兵法》的第一句話,孫武開宗明義:“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僅此一句話,就將孫武提升到了一般兵家不可企及的高度。孫子認為戰爭是兩個國家之間全方位的爭鬥,而非僅僅是兩軍對壘。故此,孫子非常重視軍事背後的政治背景,重視國君在戰爭中的作用。孫子說:“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他因此得出“上下同欲者勝”的軍事規律。孫子還提出了取得軍事成功的五個條件:“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製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製、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這五點概括了軍國大事中民意、形勢、地理、人才等諸多關鍵因素。這不由得使我們想起孟子“天時、地利、人和”的理論,可以判斷,孟子在闡述自己理論的時候,一定也會感激前輩孫武的思想遺產吧。

孫子最寶貴的貢獻是他的戰略思想。《孫子》的《謀攻》篇,應當是孫子戰略思想的核心。孫子在其中首先說:“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他還說:“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孫子的戰略思想在這兩句話中展示得淋漓盡致,這兩句話也最為後世的軍事家所稱道。但是,能夠做到這兩點的將領微乎其微。我們更多看到的卻是像項羽、白起那樣的赳赳武夫,他們根本不把軍士人民的死活放在眼裏。孫子認為,在三種情況下最可能獲得戰爭的勝利:“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我們翻開曆史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軍事失敗的原因都可以歸結為對這五條規律的違反。

孫武也是一個戰術理論家。我們從《孫子兵法》的篇名上就可以看出孫子對戰術的重視程度:《九變》、《行軍》、《地形》、《九地》。孫子甚至還論述了更加具體的戰術問題。例如,他在《孫子兵法》第十二章重點論述了火攻的戰術。在《孫子兵法》的最後一章則重點討論了間諜戰的問題並將間諜戰的意義提到了驚人的高度:“故三軍之事,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非聖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孫武的軍事思想非常富有辯證法色彩。他所提出的“奇正”、“虛實”、“主客”、“形勢”、“攻守”、“速拙”等軍事範疇,都是辯證思想的出色運用。這些軍事學概念成為中國軍事思想大廈的基石。眾所周知,概念的建立是任何理論存在的必要前提。可以說,中國的軍事學語言是由孫子首先創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