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說,武昌起義並不是孫中山直接領導的結果。但是,它卻是孫中山十幾年革命宣傳的成果。這宣傳的過程其實就是革命、起義的過程。孫中山親自領導的起義總共有10次之多,比較著名的有惠州起義、鎮南關起義、防城起義等。在辛亥革命發生的1911年,他還領導了最後一次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後,烈士們被埋葬在了廣州黃花崗,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每一次起義失敗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同誌犧牲、海外流亡,但孫中山革命的意誌從不動搖。正是這一次次的流血犧牲,喚醒了中國的大眾,在他們心中埋下了民主共和的種子,這種子最終在1911年10月10日開出了鮮花。孫中山除了要和滿清王朝鬥,還要和一幫君主立憲分子作鬥爭。這些人和孫中山激烈地爭奪著民心和革命資源。但孫中山的理念最終獲得了勝利,中國開始了共和的曆史。
孫中山的偉大最集中地體現在他的人格上。他沒有一絲的私利計較和野心,也沒有對權力的一絲貪戀。在國家需要的時候,他可以放棄一切。為了推翻滿清王朝,他寧可放棄大總統的職位。但一旦有人強奸民意、愚弄共和理想,他又會挺身而出,與之進行殊死的戰鬥。孫中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有時甚至過於理想化。他絕不拿原則做交易,為了自己革命理想的純潔可以不惜一切。孫中山的高風亮節,在世界政治人物中,隻有華盛頓可以與之比肩。但孫中山又是一個思想開放的人,在多次革命失敗後,他看到了蘇俄共產主義的價值,及時調整革命方針,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新主張,將革命事業推向新的方向。孫中山的偉大人格為他贏得了人民的愛戴,人們尊稱他為“國父”。在孫中山最後一次來到北京時,人民發自內心地歡迎他的到來。在他逝世時,舉國痛哭,山河落淚,世上有幾人能獲此殊榮?孫中山是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的締造者,他的事業是全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一部分,世界各國人民對他也非常景仰。
孫中山之所以偉大,還在於他不僅是一個實踐家,也是一個理論家。孫中山認識到,將西方的革命和建國理論完全照搬到中國是不現實的,中國需要自己的革命和政治理念。孫中山的政治理念就是三民主義,即民族、民主、民生。在世界上的革命理論中,是孫中山第一次將民生主義作為一種根本的理念。孫中山認識到土地問題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的重要性,首次提出了“平均地權”的政治主張。可惜這一主張沒有被他的繼任者所繼承,倒是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繼承了他的衣缽,最終實現了“耕者有其田”這個中國人曆經千年而不衰的理想。孫中山把民族主義放在了三民主義的首位,因為他認識到沒有民族的獨立,任何政治理想都不可能實現。孫中山在設計中國的政治製度時,沒有脫離中國的文化傳統,反而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在他設計的五權憲法中,監察權和考試權就是中國傳統的繼續,它們分別來自中國的監察禦史製度和科舉製度。孫中山的政治思想對於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孫中山對建設民主國家的具體步驟有詳細的論述。在《建國大綱》中,他把建設民主國家政府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軍政時期、訓政時期和憲政時期。孫中山認識到,建設民主國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限於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條件和人民的政治素質,民主政府的建設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在孫中山的設想中,民主國家的建設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隻有下一級的地方政府達到自治之後,上一級政府才算進入憲政時期。他設想中國采取中央、省和縣三級行政體製。在《建國大綱》中,孫中山更加重視民生問題,把它擺在民權和民族問題之前,因為隻有解決了民生問題,才能解決其他的問題。他將民生問題中“育幼、養老、濟貧、救災、醫病”等五個方麵特別提出來,充分體現了他對民間疾苦的強烈關注。這部大綱對民國年間的政治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當然也包括蔣介石以此為借口拒絕人民的民主要求,從而影響了中國後來的政治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