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四年(1134年),金軍再次侵宋,大舉南下,迅速攻占襄陽六郡。嶽飛上書高宗,認為“襄陽六郡,地為險要,恢複中原,此為基本”,請求出兵收複失地。得到朝廷首肯後,嶽飛揮師北上,首戰攻克郢州(今湖北鍾祥),再戰克隨州,偽齊大將李成聞風而逃,嶽家軍兵不血刃進入襄陽。嶽家軍乘勝追擊,順利收複襄陽六郡。這是高宗登基以來首次收複失地,嶽飛因此而升任清遠軍節度使。紹興六年(1136年),嶽家軍再次興師北伐,五戰五勝,迅速攻占伊陽、洛陽、商州和虢州,但由於沒有得到其他宋軍的支援,糧草不足,隻好退回鄂州。就在此時,嶽飛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滿江紅》。
紹興九年(1139年),南宋和金國訂立了納貢稱臣的《紹興和議》。但好景不長,金國內部發生政變後,金兀術掌握了軍事領導權。兀術撕毀和議,再次領兵南下。嶽飛率兵反擊,他派部將領兵渡河,聯絡河北義軍,襲擾金軍後方,自己率領數萬主力直襲中原。兀術運用自己的殺手銅“鐵浮圖”和“拐子馬”襲擊嶽飛駐地郾城。嶽飛根據金軍的特點,以步兵手持長刀和大斧上砍騎兵,下砍馬腿,使兀術的鐵甲騎兵失去了威力,最終迫使金軍後撤。兀術不甘失敗,傾全力進攻穎昌。嶽飛仍然采用以騎兵對敵步兵、以步兵對敵騎兵的戰術,兀術再次慘敗,退守開封。“撼山易,撼嶽家軍難”,就是此時金軍發出的哀歎。嶽飛乘勝進軍,占領朱仙鎮,準備渡過黃河收複疆土。他對部將們說:“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但是高宗和秦檜擔心嶽家軍的反攻破壞他們的和議計劃,命令其他部隊後撤,使嶽飛孤立難支。然後,朝廷連發十二道金牌命令嶽飛班師。嶽飛悲歎:“十年之功,毀於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河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複!”
兀術感到,僅僅使用軍事手段很難取得勝利,於是就采用外交手段,在高宗求和時,要挾“必先殺嶽飛,方可議和”。秦檜在高宗的授意下,收買嶽家軍中的敗類誣告嶽飛、嶽雲和張憲謀反。他們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嶽飛、嶽雲和張憲於風波亭。對於嶽飛的被害,人們都把罪責歸在秦檜的頭上,但高宗必是主謀。沒有皇帝的授意或默認,沒有哪一個大臣敢擅殺大將。高宗殺害嶽飛所換來的議和並沒有持續多久,反而因為沒有了得力戰將而使金朝有恃無恐。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軍又一次南下攻宋,如果不是金國內部發生政變,金主完顏亮被殺,南宋覆滅的命運恐怕早就來臨了。趙構是不折不扣地自毀長城。金熙宗說:“嶽飛不死,大金滅矣!”金國使者對嶽飛的讚揚更證明了這一點:
紹興十二年,金使至杭見秦檜而質之曰:“嶽飛犯何罪而死?”檜答曰:“謀反,為部將所舉。”金使冷笑曰:“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嶽飛。然宋廷之於飛,猶項王之於範增,此南朝所以敗也。”
在嶽飛的戎馬生涯中,曾經指揮了126場戰鬥,未嚐一敗,是真正的常勝將軍。他指揮的嶽家軍,有著堅強的戰鬥力。嶽家軍紀律嚴明,軍中有“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口號。故嶽家軍所到之處,均能得到老百姓的大力支持,這也是他們打勝仗的一個重要原因。嶽飛愛兵如子,“卒有疾,躬為調藥;諸將遠戍,遣妻問勞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頒犒,均給軍吏,秋毫不私”。正是在嶽飛的領導下,嶽家軍才成為了一支“皆可以一當百”的鐵軍。嶽飛熟讀兵書,對兵法靈活運用,創造了獨特的戰略戰術。他能用己之長,避己之短,充分利用地形特點戰勝敵人。嶽飛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
嶽飛被害21年後,高宗退位。繼位的孝宗是一個主戰派,他為了鼓舞抗金士氣,決定為嶽飛平反。嶽飛被追複原官,以太保的禮儀重新安葬,撥錢百萬撫恤嶽飛家人。孝宗在召見嶽飛之子嶽霖時說:“天下皆知其冤。”孝宗淳熙六年,追溢嶽飛為“武穆”。寧宗嘉定年間,嶽飛被追封為“鄂王”。嶽飛“精忠報國”的精神,曆來被人們所敬仰。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知道誰是忠臣,誰是奸臣。嶽飛和秦檜在死後所受到的不同對待,再清楚不過地證明了這一點。嶽飛墓前的對聯最能反映這種愛憎: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後世一位姓秦的名士參觀嶽墳後寫道:“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連秦檜的後人都感到羞恥,這從反麵反映了嶽飛的冤屈。正是嶽飛冤案的巨大悲劇色彩,使嶽飛成為一個傳奇人物和民族英雄。在民間,由於《說嶽全書》的流行,嶽飛成了“忠烈”的代名詞,就像秦檜成為“漢奸”的代名詞一樣。人們懷念嶽飛,是寄托一種希望,那就是:在遭受外來侵略的時候,多一些鐵骨錚錚的壯士,少一些奴顏媚骨、賣國求榮的敗類。從這個意義上說,嶽飛是不應該被忘記的,也是不會被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