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名 蔡元培(3 / 3)

蔡元培的一生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是他擔任北大校長時的作為。蔡元培入主北大,是中國現代教育史和文化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在此之前,我們對於怎樣辦大學並無成功經驗,也沒有一所優秀的大學可為其他大學的楷模。蔡元培對北大的改造完成了這一任務。民國以後,京師大學堂雖然已經改名為北京大學,但當時的北京大學仍然具有濃厚的官場習氣,以至於被人們稱為“官僚養成所”。學校像一個衙門,少有學術氣息。顧頡剛回憶說,當時的北大,教師無心教書,隻想當官;學生大多都是紈絝子弟,根本無心學習,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吃花酒、捧名角上,還頻繁出入花街柳巷。當時的人們戲稱,出入“八大胡同”的主要是“兩院一堂”的人,其中的“一堂”就是指北京大學(即原京師大學堂)。得到北洋政府邀其出任北京大學校長的消息,許多朋友勸蔡元培不要赴任,認為北大太腐敗,搞不好還要敗壞自己的名聲。蔡元培在孫中山先生的支持下,毅然赴任,開始了他一生最輝煌的事業。

良好的師資是建立一所優秀大學的必要條件,蔡元培上任伊始,第一件事情就是網羅天下英才。他“三顧茅廬”,用真情說服陳獨秀來北大擔任文科學長。他又禮遇留美哲學博士胡適,把年僅27歲的他聘為教授。蔡元培甚至破例把隻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梁漱溟聘為教授,選拔人才可謂不拘一格。此後,蔡元培先後邀請李大釗、魯迅、錢玄同、劉半農等人來北大執教,這些人皆一時之才俊,北京大學真正成為中國的智慧中心。人才的具備僅僅是辦學的必要前提,一所大學的好壞,最關鍵的還是要看他的精神,因此,蔡元培把最大力氣花在了對北大精神的塑造上。他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原則,這一原則至今仍是北京大學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當時的北大,既有激進派的錢玄同和劉半農執掌教鞭,也有頑固派如黃侃等登台授課。甚至像辜鴻銘這樣的極端守舊派,都拖著大辮子遊蕩在北大的校園裏。自由、寬容的精神就這樣植入了北大的精神裏。蔡元培在北大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在大學裏開男女同校之先河。1920年,北大招收了曆史上第一批女學生,此事在京城轟動一時。

蔡元培還是中國科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1924年,孫中山提出籌建中央研究院作為全國最高的科學研究機構。1928年,中研院正式成立,蔡元培出任院長,直至逝世。在蔡元培的領導下,中研院成就斐然:紫金山天文台成為中國天文學研究中心,李四光在長江中下遊發現了第四紀冰川的遺跡,曆史語言研究所在殷墟發現了大量青銅器和甲骨卜辭,把中國古代史上推近千年,等等。蔡元培的一生,其實就是中國近代化的縮影。蔡元培逝世後香港各界贈送的挽聯,可為其一生的寫照:

打開思想牢籠,解放千年知識囚徒,主將美育承宗教;

推轉時代巨輪,成功一世人民哲匠,卻尊自由為學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