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使英雄淚滿襟——宋神宗壯誌的破滅(2 / 3)

因此,第一次召見王安石時神宗就懇切地說:“朕早就了解你的才華和為人,你有什麼好的意見和設想,就告訴朕,不要有什麼顧慮。”

他然後問道:“你看我們現在應該從哪兒下手治理天下呢?”

王安石答道:“應當先選擇正確的策略。”神宗說:“唐太宗何如?”

王安石說:“陛下當以堯、舜為榜樣,為什麼拿唐太宗做樣子呢?堯、舜之道,簡明而不繁瑣,容易做到而不繁難。但末世學者不知其中的道理,往往認為是高不可攀。”

王安石的一番話,令神宗耳目為之一新。接著,他又問王安石:“祖宗守天下,能百年間沒有大的變動,使天下太平,是用的什麼治道呢?”王安石請求神宗讓他三思後再予答複。

不久,神宗看到了王安石殫精竭慮的上疏《本朝百年無事劄子》,大意是說,太祖趙匡胤善於知人,指揮付托,必盡其材。變置施設,必當其務,故能駕馭諸將帥,對外禦夷狄,對內平諸侯。他去除苛政,禁止酷刑,廢除強橫的藩鎮,誅滅貪殘的官吏,並親自以簡明為天下先,其政令全以利民為目的。其後,太宗光義承之以聰武,真宗守之以謙仁,以至仁宗、英宗,無有逸德。所以,大宋王朝能夠享國百年而天下無事。

神宗看了很高興,又向王安石提出具體的實施方法,王安石隻簡略地作了些回答,神宗大為讚賞,誇道:“你說得實在太好了,這都是朕從來沒有聽說過的啊!你能詳細地對我說說解決的辦法嗎?”

王安石說:“陛下,一時也難全講明白,希望陛下以講學為事,講學既明,解決的辦法也就不言而喻了。”

神宗欣然同意,於是王安石就為其講解《禮記》,雖然王安石在講述中多次非難書中所記,但神宗亦以為然。當天,神宗留下王安石,談起了用人之道。神宗說:“唐太宗得到魏徵,劉備得諸葛亮,然後才可大有作為。”

王安石答道:“陛下如真能像堯、舜,則必有皋、夔;真能像殷高宗武丁,則必有傅說。至於魏徵與諸葛亮,又何足道哉!以天下之大,卻常患無人可以襄助治理者,是因為陛下擇術未明,推誠未至。雖有皋、夔、稷、契、傅說之類的賢人,也會被小人埋沒掉。”

神宗感歎地說:“什麼朝代會沒有小人?即便是堯、舜之時,還有四凶存在。”

王安石說:“隻有辨別四凶而誅之,才真正是堯、舜的高明之處。若使四凶肆無忌憚,那皋、夔之類賢人又豈肯苟食俸祿以終身?”神宗明白,王安石希望他像堯、舜那樣,能誅滅奸凶,使真正的賢人可以安心地輔佐他。王安石要神宗直接效法上古的堯、舜,是為了打起傳統的“法先王”的旗幟,在這麵冠冕堂皇的大旗下進行實際的改革,以使自己在同守舊派的鬥爭中處於理論上的有利地位。

經過與王安石的多次討論,神宗堅定了發動變法圖強的決心。不久,他就提升王安石為參知政事,讓他進入最高執政機構,實行變法。接著,他又設置了“製置三司條例司”,作為變法的指導機構,讓王安石、陳升之負責。王安石素與呂惠卿友善,便對皇上推薦,於是神宗命呂惠卿任條例司檢詳文字。這樣,影響深遠的“熙寧變法”(熙寧是神宗的年號)便大張旗鼓地開展起來了。

@@推行新法艱難前行

在神宗的親自督促下,王安石提出並推行了一整套新法。這些新法主要分為富國、強兵和改革科舉製度三部分。這些新法全都由神宗和王安石共同製定,是神宗的主要政績。其中,富國部分包括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稅法。強兵部分包括將兵法、保甲法和保馬法。新的科舉製度則主張以經義取士,應試者不再考試詩賦、帖經、墨義之類,而以《詩》《書》《易》《周禮》《禮記》為本經,以《論語》《孟子》為兼經,試圖改變那種“閉門學作詩賦,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習”的狀況。同時,神宗還對太學進行了改革,實行“三舍法”。太皇太後和皇太後向神宗哭訴:“王安石是要用新法搞得天下大亂!”初入學的為外舍生,不限名額。外舍生經過考試升為內舍生,名額200人。內舍生考試合格升為上舍生,名額100人。上舍生中品行優異者可不經考試直接授以官職。

對於改革的困難,雖然神宗有思想準備,但他沒想到在改革之初,幾乎各項新法都遇到了激烈的反對。禦史中丞呂誨竟然氣衝衝地在神宗麵前曆數王安石的十大罪狀:慢上無禮、好名欲進、徇私抱怨、專戚害政等等。當時,某地發生了地震,保守派就把這事同新法牽扯到一起,說什麼王安石變法得罪了老天爺,老天爺發怒了;有的地方發生旱災,災民被迫逃亡,有人就專請畫工畫了幅《流民圖》,作為密件呈送神宗,說:“變法造成了旱災,隻要罷免王安石,停止變法,老天就會下雨。”攻擊的人多了,神宗就有些猶豫起來。有一次,他說道:“外麵有很多人都在議論,說我們不怕天變,不聽人言,不守祖宗之法,你認為是怎麼回事呢?”王安石勸神宗不要相信那些謠言,他說道:“災害不過是自然現象,不是人為造成的;隻要自己做得對,不要在乎別人的議論,祖宗的規矩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不能死抱著不放。”

與此同時,由於新法本身存在的不足,變法也遭到了一些正直的大臣的反對。蘇轍原是王安石所引用,任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但他極力阻止青苗法的推行。老將韓琦也上書抨擊青苗法。此外,新法中的科舉製度也遭到反對。王安石的好友司馬光,也公開反對他的新法。保守派大臣們反對新法,王安石早預感,但是他沒想到改革派內部竟然出現了分割。這對神宗的打擊是格外沉重的。神宗再不像前幾年那樣對王安石言聽計從,有時甚至不重視他的意見了。王安石對神宗慨歎道:“天下事像煮湯,下麵加一把火,接著又潑一勺水,哪還有燒開的時候呢?”但神宗仍在猶豫疑惑。

無奈之下,王安石屢次要求辭職,神宗不允,熙寧九年(1076)六月間,王安石的兒子壯年而逝,王安石悲痛欲絕,無法集中精力過問政事。神宗隻好讓王安石辭去相位,出判江寧府。第二年,王安石辭去官職,此後神宗再也沒有見到過王安石。

親自操刀壯誌未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