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經濟波動問題研究是當前經濟界理論研究和政策實踐相對薄弱的領域。學者對中國經濟波動問題的研究起始於20世紀50年代,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圍繞中國經濟周期問題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也逐步展開。1984―1985年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後出現了收縮,學術界對經濟周期問題給予了關注。20世紀90年代末期,由於金融危機引起了東亞經濟的大幅波動,學術界再次重視對中國經濟波動的問題研究。可以看出,對我國經濟周期波動問題的研究,學術界是隨著經濟運行的高漲和低迷忽冷忽熱,相對於經濟學其他領域研究的繁榮而言,經濟改革時期中國經濟周期波動問題的研究較為薄弱。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關於經濟周期波動問題的研究日益表現出了較強的迫切性,需要從理論上探究開放條件下中國經濟波動的規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係統科學的思想和經濟學理論,探索經濟改革時期中國經濟波動問題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
現實意義:
截至2007年,中國GDP連續幾年以兩位數字的速度增長,中國經濟正處於短周期波動的擴張期,經濟已進入快速增長期。如何保持中國經濟快速、平穩、可持續增長,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
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不僅對危機國家(地區)的經濟增長造成了巨大影響,還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周邊國家甚至全球經濟的增長產生了一定的影響。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以美國為首的美、日、歐世界三大經濟體經濟的衰退,世界經濟同步進入增長性收縮。因此,世界經濟的一體化,中國經濟的國際化,已使中國經濟直接麵對世界經濟波動的衝擊,承受經濟危機轉移的風險不斷增加。中國逐漸形成的經濟穩定增長態勢,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
分析改革開放後我國經濟波動的周期性變化特征,研究經濟改革時期中國經濟波動的規律問題,探討世界經濟增長及周期波動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考察中國與國際經濟周期波動的關聯和互動尤為迫切。這對於科學合理地應對國際經濟周期波動的衝擊,對於保持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從而較好地預測和把握經濟周期波動的特點,為政府和企業決策提供理論依據和具體政策建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