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經濟改革時期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外生因素分析(2 / 3)

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推行,農產品供求政策的變化,首先引起了這一時期農業較大的波動。中國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開始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製的轉變,形成了中國特殊的二元經濟體製。商品市場範圍的不斷擴大,逐漸改變了計劃體製下農輕重的比例關係以及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關係,城鄉個體經濟和合資經濟迅速崛起,以市場消費為目的農業和輕工業迅猛發展,消費需求顯著增長。需求一方麵拉動了市場,另一方麵供給又須按計劃生產。雙重體製之間的供求關係,導致了經濟的周期波動。

因此,在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的壓力下,一方麵,為了緩解總供給小於總需求的矛盾,不斷擴大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麵,過度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又進一步加劇了經濟的非均衡程度,從而出現了明顯的經濟波動。如財政赤字嚴重,貨幣超量發行;投資需求膨脹,基本建設規模失控;消費需求膨脹,市場物價持續上漲;外貿逆差增加,國際收支缺口擴大;失業人數上升。

由於這一時期是農村經濟體製改革時期,城市經濟體製改革尚未全麵展開,因此,經濟波動的外在原因主要是來自農村改革和經濟政策等外部衝擊。這一時期是中國改革開放後形成的第一個經濟周期時期,共曆時三年左右。

2.1982―1986年的政策與經濟波動分析

這一時期體製的變動以及由此引起的一係列政策變化等外部因素衝擊,使中國經濟於1982年開始了新的擴張。1982年黨的十二大召開,提出了要係統地進行經濟體製改革,確立了“翻兩番”的經濟建設總奮鬥目標。1984年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全麵地闡明了改革的任務和各項方針政策,全國新的經濟建設高潮出現。

農村經濟體製改革的成功,推動了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業經濟強勁的增長,促進了整個經濟的擴張。一方麵,它改變了社會的供求關係;另一方麵,它推動了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製改革的全麵展開。企業開始了以“放權讓利”為核心的改革,社會經濟的商品化和貨幣化程度不斷提高。此後,計劃體製、流通體製、金融體製等經濟體製都開始了全麵向商品經濟的轉型。

經濟的擴張必然導致社會對貨幣需求的增加,從而使貨幣供給日益失控。在此情況下,為了使經濟能夠穩定健康發展,國家於1985年開始采取緊縮政策。這次以收緊銀根,控製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消費基金規模,加強貸款規模控製和現金管理,降低通貨膨脹率等為主要內容的經濟政策調整,降低了經濟過熱擴張,規範了市場秩序。此後,隨緊縮政策而來的是經濟進入明顯的收縮階段。

3.1987―1990年的政策與經濟波動分析

這一時期出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二次經濟過熱。起因是由於1985年的緊縮和政策調整,導致了企業缺乏流動資金,從而使1986年第一季度的工業生產隻有4.4%的增長率。為了滿足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需要和解決企業流動資金短缺的問題,1986年第二季度開始,政府擴大了財政支出,以赤字財政維持投資與消費需求增長。這一政策實施之後,整個經濟出現了以投資與消費的雙重膨脹為特征的總需求膨脹,進而引發財政赤字、信貸超規模、貨幣超經濟發行和貨幣流通量劇增,引發了物價的猛烈上漲。這一時期的經濟發生了劇烈的波動,從而導致貨幣貶值,市場疲軟,經濟收縮。

4.1991―2001的政策與經濟波動分析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黨的十四大召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目標確定。改革開放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推進,中國經濟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經濟擴張。如投資需求持續擴大,推動經濟超高速增長;消費需求穩步提高;經濟商品化、貨幣化、市場化程度極大地提高;證券和房地產市場投資收益率過高,社會對資金的需求引發了貨幣的超量投放,信貸規模一再突破計劃。物價形勢方麵,在高漲的投資需求壓迫下,財政赤字和貨幣供應超常增長,經濟增長持續升溫,使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開始全麵釋放出來。這些狀況還伴著國際收支惡化。針對上述這些經濟狀況,政府選擇了有針對性的宏觀經濟政策,避免了以往因急於求成而導致的經濟從過熱走向過冷的極端,力求突破經濟的“軟著陸”。

5.2002年以來的政策與經濟波動分析

這一時期中國經濟是在市場化程度日益提高,市場經濟體製的大背景下發展的。

為了改變因經濟“軟著陸”帶來的經濟低水平發展,1998年開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擴大內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降低利率,刺激消費需求。到了2003年,經濟增長的效果開始顯現。

社會需求的過快增長,出現了投資規模擴大,投資增長速度過快,投資結構不合理的發展態勢。2003年投資增長了27.7%,這是1992年以後,再一次創出的較高的增長速度。2004年經濟增長速度更快,一季度增長43%,投資出現了增長過快的趨勢。在建和新建項目的投資都集中在鋼鐵、水泥、汽車、房地產等行業。開始出現了上遊產品價格上漲,煤電供應緊張,信貸壓力加大,土地占用擴張等經濟狀況。投資的失控,加上糧食供應中的問題,極可能演變成中國經濟的大波動。同時,在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中,還出現了低產出、高消耗、低效率的嚴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