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建議與思考(2 / 3)

今後一段時期,中國經濟周期波動可能出現這樣的局麵:一是在波動的位勢上,實現持續多年的適度高位運行,潛在經濟增長率將保持在9%左右;二是在波動的幅度上,實現進一步的平滑化,經濟波動保持在10%左右的適度增長區間內。因此,應抓住良好的發展機遇,繼續改革開放,發揮市場機製與宏觀調控的雙重作用,保持周期波動在適度高位的平滑化。

四、適度控製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加強總量調控和產業結構調整,慎重出台新的總量性緊縮措施

如何使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既考慮短期因素,又考慮中長期因素;既要有總量調控,又要有結構調控?如何找到一種以市場手段為基礎,同時又能夠有效保持經濟穩定協調增長的調控途徑?是保持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控製投資反彈是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在整體宏觀經濟增長走勢處於下降階段時,不宜出台新的總量性緊縮措施。保持投資的穩定協調增長不能僅靠行政措施,應該更多地發揮地價、水價、稅率、利率等經濟杠杆的調節作用。政府應該通過產業政策和產業結構調整等措施來替代行政手段的調控作用,用經濟辦法調控投資流向。如征收投資方向調節稅,根據不同行業的特點適當調整項目資本金的比率等。同時,要嚴格規範政府投資行為,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政績工程”,引導和保護民間投資的積極性。還要根據產業結構的特點,完善產業政策的調控機製。

中國GDP已經五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長速度,經濟運行總體平穩。要穩定當前的宏觀經濟,必須實行總量調控與結構性調控相結合,既要控製中國經濟的總需求,又要使中國經濟回複到10%左右的合理增長區間。曆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容易出現“放、活、亂、管、死”的經濟周期循環,即一放就活,一活就亂,一亂就管,一管就死,從而導致經濟運行大的波動。因此,必須采取不出台新的總量緊縮指標措施,而又能控製新一輪出現的通貨膨脹的辦法。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總量問題,二是結構性問題。總量問題突出表現在“三過”突出,即投資、信貸、貿易順差的過快增長。結構性問題主要表現在三方麵,即三大產業結構不合理,投資消費結構失衡,收入分配結構失衡。從產業結構來說,中國經濟發展表現為第一產業、第三產業持續下降,而工業即第二產業增長卻持續攀升,投資拉動型的經濟增長結構十分突出。從2002年到2006年,中國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從41.7%下降到39.5%,越來越偏離了“十一五”43%的增長目標。從投資與消費結構來說,高投資低消費,出口依存度越來越高的格局不僅沒有根本性逆轉,反而有所加劇。從2000年到2006年,中國的最終消費率占GDP的比重從62.3%下降到49.9%,而淨出口率卻從35.3%上升到42.5%。從收入分配結構來說,在GDP的構成中政府可支配收入的占比在快速增長,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占比卻在不斷萎縮。從2002年到2006年,政府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遞增,從17.9%已經攀升到21.2%。

所以,當前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投資與消費結構的比例,擴大國內需求,降低對外出口依存度,調整收入分配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