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英何謙
藍田水陸庵背靠鳳凰山,掩映在綠樹叢中,兩股清水在庵後會合,終年潺氵爰,環境非常幽美。
水陸庵建於明代,是秦藩王朱懷聈為他的母親修建的。朱懷聈是朱元璋的孫子,他的母親篤信佛教,因而在隋唐名刹悟真寺的山口選擇了這一風水絕佳之地建庵,以為舉辦水陸法會的道場。水陸法會是佛教為一切眾生,即水中、陸地、空中的所有生靈超度升天的祈禱儀式。
因為有皇家的勢力和財力,自然有一流的雕塑匠師,這才為我們留下了令人震驚的一流傑作——世界罕見的水陸庵彩塑藝術寶窟,同時這也是極為珍貴的佛教文化遺產。
水陸庵在一個大殿裏有大小各種造像二千餘尊,井然有序地占滿了殿內的所有牆壁,完美地表現了釋迦牟尼的一生和他創建的佛國理想。
水陸庵的造像群是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發展到頂峰之後的作品,因而代表了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的高水平。如果從整體水平看,可與敦煌、龍門、雲崗、麥積山分庭抗禮,在中國雕塑藝術史上占有重要一頁。
水陸庵彩塑群獨具的魅力,是在一個不大的大殿之中巧妙地安排了大小二千多尊造像,並且主題突出、層次分明、內容豐富、塑藝精湛,一氣嗬成、舉世僅有。水陸庵彩塑群,無論從整體上還是從單個造像看都是精妙的藝術品,無論是大到五、六米的佛像,還是隻有五公分的懸塑,藝術家都是一絲不苟,精心創作。為了充分表現佛國理想和釋迦牟尼利益廣眾的一生,這些明代的藝術家煞費苦心、巧妙安排,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間,穿插了眾多的佛傳故事。不但在藝術上獨具一格,而且大大增強了它的佛教文化價值。
藍田水陸庵佛國彩塑群具有驚世之美,它和四大名窟一樣各具風采;它在方寸之地,以內容豐富、場麵宏大、人物眾多、情節生動而獨擅勝場。
三尊如來
走進大殿,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三尊如來的佛像。
正中為本尊佛釋迦牟尼佛,左右分別是阿彌陀佛和藥師佛。三尊如來均坐於蓮台之上,台高1.33米,像高2米,佛光高2.3米。
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於蓮台之上,雙目微開,神情安詳,左脅侍是大迦葉,右脅侍為阿難。
釋迦牟尼佛身後的背光,為橢圓形呈放射狀,使用層層複疊的雕塑方法,包容了極為複雜的內容,甚至鬼子母的故事也在其中。但見金龍纏繞、異花生彩、瑞獸呈祥、七寶纓絡、十方諸佛、天人菩薩、護法神、人形金翅鳥王等等異彩紛呈;佛光裏內容雖多,卻並不零亂,隻見一片金光閃閃,收到了很好的視覺效果,細細看去,似無窮盡,又非常耐看。把佛光做到如此繁複精美地步的,世所罕有。
在釋迦牟尼佛左側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佛主,他的兩位脅侍是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他們也被安排在佛光裏,立於阿彌陀佛兩側是兩位侍者。
藥師佛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佛主,其左脅侍為日光遍照菩薩,右脅侍為月光遍照菩薩,人們經常稱之為東方三聖。但在水陸庵,這兩位脅侍卻被安排在藥師佛身後的佛光裏,立在藥師佛左右的是兩位侍者。
這三尊如來佛像,雕鏤手法相同,皆美侖美奐。
佛光故事
金翅神雕
金翅神雕是佛的護法神之一。
在佛光上方中央有一人首鳥身展開雙翅的天神就是金翅神雕王。神雕過去以龍為食,弄得龍心惶惶,終日在恐懼中度日,還是難免被神雕納入口中。龍王沒有辦法,隻得去向佛求救,佛陀答應了。後來神雕在捕食時就會看到金光一閃,就什麼也沒有了。神雕捕不到龍,饑腸轆轆,快要餓死了,於是找到佛尊求救,佛陀收留了它,從供養中分給它食物,後來經常聽佛說法,得到感悟,成為佛的護法神。
現在出家人在進餐時總要留幾粒米,據說就是留給金翅神雕的供養。
鬼子母的故事
大兜國中有一個巫婆,生了五百個孩子,她特別喜歡最小的孩子愛奴,但她卻有一個怪癖——專門盜食別人的孩子,弄得人心惶惶,她也得了“鬼子母”的稱號。
佛陀知道後使用神通從鬼子母懷裏抱走愛奴,用缽輕輕扣住,鬼子母於是帶著她的五百個鬼子來向佛陀要人。
佛陀坐在那裏不動,五百鬼子的棍棒卻不能近身。有幾個鬼子爬到缽邊,企圖從缽裏把愛奴拖出來,但卻無法使愛奴移動半分;有的鬼子用棍子撬缽,也是徒勞無功;鬼子母的巫法也施展不出來,急得眼淚也下來了,她跪在佛陀麵前,向佛陀乞求,佛陀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鬼子母發誓再不危害百姓,改邪歸正。這時,缽自然起,愛奴向佛陀揖拜後撲向母親懷抱。鬼子母發心向善,後來得以生天為主,稱鬼子母天,成為佛的護法神之一。
水陸庵的塑像中表現了這一故事,它就藏在正殿釋迦牟尼佛的佛光裏。
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之八者即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目侯羅伽等。
《賢愚經》中描繪夜叉的形象是色貌青黑,目赤如血,狗牙上出,頭發悉豎,火從口出。
夜叉
《長阿含經》中描繪阿修羅的形象是:或謂九頭千眼,口中出火,九百九十手,六足,身形為須彌山四倍,或謂千頭二千手,萬頭二萬手,三頭六手,或謂三麵青黑色,忿怒裸形相,六臂。總之,這些異類多有神通,過去多為惡神,因歸化於佛之威德,住於諸佛之受用土,護持佛及佛法。另,藥師佛也有十二神將。
這二十四個塑像身高均在1.8米左右,個個神態不同,多為憤怒形的動態相,但都氣勢奪人,有研究者指稱此組塑像為“二十四諸天”,但稱之為天龍八部眾似更妥當。
諸天的形象多為靜態相;諸天通常指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各天界的天子和天女們,他們有很長的壽命,但最終仍要進入輪回。佛教的宇宙觀是天外有天,沒有窮盡,三十三天也不過是欲界六天中的一部分,天龍八部中也包括“天”。
佛陀的降生
距今兩千五百年多年以前,古印度有一個小國叫迦毗羅衛城,國王叫淨飯王,夫人叫摩耶,雖然擁有眾多財富,卻沒有孩子。
一日摩耶夫人正在睡覺,忽然夢見一個金色兒童騎著六牙白象從天上向她走來,進入她的右肋。
佛經上說,這個金童正是佛陀。佛陀的前身是善惠菩薩,他在兜率天對諸天說道:“今日是度脫眾生之時,我應下生閻浮提中。”
十個月後,摩耶夫人來到藍毗尼花園,坐在無憂樹下。當她伸手去摘樹上的一朵花時,菩薩漸漸從右肋出,於是樹下亦生七寶七莖蓮花,大如車輪,菩薩隨即落在蓮花上,無扶侍者,自行七步,舉其右臂獅子吼:“我於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勝!無量生死於此盡矣,此生利益一切天人!”
說完這句話,“四天王即以繒接太子身,置寶幾上。釋提桓因手執寶盆,大焚天王又持自拂,侍立左右。難陀龍王、優波難陀龍王於虛空中吐清淨水,一溫一涼,灌太子身。”(引文出自《大華嚴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