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皓皇陂
牛頭寺,在長安縣韋曲鎮東南少陵塬畔的勳蔭坡上,距西安古城約12公裏。它背倚少陵,俯臨樊川,林木茂密,曲徑通幽,在唐代不僅為佛教名刹,也是古都長安城南的風景勝地。唐代詩人司空圖有《牛頭寺》名詩讚曰:“終南最佳處,禪誦出青霄。群木沉幽寂,疏煙泛氵穴寥。”寥寥幾句,道出了牛頭古寺靜謐深邃的佛門佳境。
宋代宋敏求《長安誌》載:寺建於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而張禮在《遊城南記》中則說是唐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建,兩說相差163年,史實待考。關於“牛頭寺”何以得名,近人牛典之《長安古跡考》雲:“……係牛頭山第一祖師遍照禪師所居。因負牛頭之事,圓寂後名牛頭寺”。
傳說遍照禪師道行高於淨業寺律宗創始人道宣律師。一日,道宣相請,遍照禪師知其有一比高低之意,屆時負一牛頭前往。道宣律師以禮相迎,並準備設宴招待,但因柴火不濟,菜未能及時做好。遍照一再相拒,並說:“菜既未熟,我負一菜,請試用之。”遂將所負之牛頭置於案上,自己大嚼起來,道宣見狀驚異不已。遍照吃畢,堅持下山,道宣追至灃峪口外,見遍照正在破腹洗腸,從而知道遍照禪師道行高於自己,便從此斷了競技之想。於是,人們便將遍照禪師稱為牛頭祖師,將他所創建的寺院稱為“牛頭寺”。
唐時牛頭寺寺宇建築宏偉,古木參天,俯瞰樊川,碧田秀畦,遙望終南,翠屏千嶂,同時開辟了杏花坪、九龍潭、洗腸溝、龍堂塔院諸名勝,成為城南佛教名刹,為曆代皇親貴胄、文人墨客、僧俗百姓的遊覽勝地。當時寺院附近聚居著豪門權貴,故有“城南韋杜,去天尺五”的民間俚語傳世。武則天到此觀賞時,曾賦詩《遊九龍潭》紀勝,詩雲“岩頂翔雙鳳,潭心遊九龍,酒中浮竹葉,杯上寫芙蓉”。由此可以想見當年武則天置身於秀美環境中,飲宴時的雍容華貴、龍鳳呈祥的情景,而寺院的清幽恬靜亦躍然紙上,讀之令人神往。詩聖杜甫也曾有《上牛頭寺》詩:“青山意不盡,袞袞上牛頭。無複能拘礙,真成浪出遊。花濃春寺靜,竹細野池幽。何時鶯啼切,移時獨無休。”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牛頭寺改稱“福昌寺”,直到元祜元年(公元1086年)複稱牛頭寺至今。也就是在這年,北宋人張禮到此遊覽,在他的《遊城南記》中寫道:“下勳蔭坡,入牛頭寺,登長老文公禪堂。夜宿寺之南軒。”又說:“寺內有徐士龍所撰碑。”“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長老道文自南方來,居於寺之北堂。其南軒為延客之所,今有朱公脄題壁。”“龍堂在牛頭寺之西。寺故有龍泉塔院,此堂即其地也。泉北有坡,俗稱龍堂坡。地甚平衍,中多植杏,謂之杏花坪。”確實,龍泉水甘洌,千百年來取之不竭。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後脅迫光緒皇帝西逃駐蹕西安時,曾派人取此泉水,供其飲用,遂重修牛頭寺,其用意不喻自明。今寺前有九龍池標誌(位於58012部隊駐地),近年重修,尚有一股泉水,由石雕龍頭口中汩汩自流而下,常有人取回飲用品茗,別有一番風味。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為紀念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在長安,明廷撥款在寺南建杜工部祠,後移牛頭寺於東院。明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趙嶇函在他的《遊城南》中寫道:“寺,地勝如華嚴,莊嚴過之,蓋亦秦邸香火院也。”明洪武年間,牛頭寺是秦王朱槃的香火院,自然得到修葺和保護。趙嶇函曾有《牛頭寺》賦詩誌勝:“野寺荒塬上,登登徑轉遙。禪房穿樹杪,珠閣擘山腰。坐久花頻落,談深鳥故驕。淹留從老衲,寂寞話前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