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耀亭
豐德寺位於灃峪口東山坡,南5裏有淨業寺,北7裏有靈感寺,距西安約60華裏。創建時間有二說,其一,據原存寺碑曰該寺創建於唐高宗永徽年間(650—655),其二據《陝西通誌》曰:“豐德本姚秦草堂羅什譯經處。”如按此說,羅什法師草堂譯經在弘治年間(401—413),豐德寺創建時間最遲當在401至413年這段時間,據筆者從淨業寺今存《唐宣律師遺跡》碑得知,此寺最遲也應創建於隋。
大部分學者讚同第一種觀點,即豐德寺創建於唐高宗永徽年間(650—655)。之後的1998年7月14日陝西日報第八版“文物旅遊”專版刊登了一篇題為《四重舍利寶函“出土”記》的報導,文章係丁建民寫,報導中說:“1997年4月,西北工業大學附屬小學準備興建一幢占地350平方米的教學樓,地基已處理了一米多深,幾個民工還在向下挖,忽然一個民工钁頭冒出了火花,震得他手臂發麻,他左移右挪,最後發現竟是一塊邊長50餘公分的石板,再細看,上麵模模糊糊的還刻有許多字跡。……搬開石板,又發現了一個深40餘公分的石匣子,中間還鑲了一個10餘公分見方,鏽斑重重的銅盒子……”。接著作者敘述失而複得的石函、銅函、6.5公分高的銀質淨瓶、2.8公分高的翠綠色的玻璃小瓶、重10克,口徑2.5公分,高2.3公分的刻花金缽及石佛頭、“開元通寶”銅幣70餘枚。結尾作者寫道:“據文物專家考證及墓誌銘記載,現西工大附小地處原唐代佛門重地慈門寺舊址,該墓為安葬唐代十大高僧之一智藏禪師之遺身舍利所建,智藏禪師生前隱居終南山,為豐德寺住持,大唐三年為朝廷別召人京,充任僧官,唐武德8年(625),86歲的智藏圓寂,由擔任慈門寺住持的弟子僧獻小曇等人將其安葬。目前尚未發現史書對其葬地有所記載,這塊被搶救回的墓誌銘可以說是揭開了一個曆史秘密。”“經省文物專家鑒定刻花金缽為國家二級文物,銀淨瓶為國家三級文物。”
智藏禪師生前隱居終南山,為豐德寺住持,這一事實證明,在智藏禪師任豐德寺住持期間,豐德寺存在當是無疑,智藏禪師於唐武德八年(625)86歲時圓寂,而第一種觀點認為豐德寺創建於唐高宗永徽年間(650—655)顯然不準確的,因為任豐德寺住持的智藏禪師圓寂時隻是唐武德八年(625),就是說豐德寺在公元625年以前存在是確切無疑的。另據今存淨業寺的《淨業律師遺址》石碑記“(道宣)晦跡於終南仿掌之穀所居之水,神人指之,穿地尺餘,其泉迸湧、時號為白泉寺。猛獸訓伏,每有所依,名花芬芳,奇草蔓延。隋末遷豐德寺,嚐因獨坐,護法神告曰:彼清官村故淨業寺,地當寶勢,道可習成……。”其傳說我們先置之一邊,終南仿掌之穀今在何處,也留後考證,但此白泉寺應該說是存在的,以後至隋末,道宣律師至終南山仿掌穀白泉寺,一年後又遷住豐德寺“後複依護法神所指,更遷以南不遠處之清官村山巔淨業寺”。由此可知豐德寺“始建於隋開皇三年(583)後不久”(陳景富著《中韓佛教關係一千年》517頁“豐德寺”條),當然如果《陝西通誌》言“豐德本姚秦草堂羅什譯經處”存在,豐德寺的創建曆史當推至弘治年間(401—413)。不管怎麼說,豐德寺最遲創建於隋當屬無疑,確是終南山曆史悠久的著名古刹了。
順著豐德寺下的村間小道龍盤蛇行向上攀登,我們從北側入寺。但見豐德寺坐落之處平坦如案,背後山梁樹木蒼鬱,如彎膊摟攬,寺北側一片塔林,處於寺外一片麥田邊,埋葬著現代高僧的靈骨。寺南麥田邊有三座石塔,其中間一塔鐫刻著“空通禪師塔”字樣,落款為:“大明永樂戊子辛酉月吉日本山住持本宗德注募”,其他兩個石塔未鐫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