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巧玲
大唐名刹——慶山寺,是我國佛教史上一座著名的寺院,遺址在西安市臨潼區(原臨潼縣,1997年5月撤縣設區),距縣城東北10公裏處的新豐東南原上(古稱鳳凰原),鴻門阪東側0.5公裏處,距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兵馬俑坑僅四公裏。
隋、唐時期,是中國曆史上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在當時,修寺建塔,刊經造像,蔚然成風,僅臨潼一縣就有佛教名刹10院47寺,慶山寺是諸院、寺中的名刹。據記載,慶山寺創建於隋開皇年間,初名“靈嚴寺”。公元845年,毀於唐武宗滅佛。864年重修,名“鷲嶺寺”,981年改為“持國寺”。到宋代以後,寺毀塔崩,再未重修,原因不詳。
據《唐書·五行記》載:“唐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十月,在新豐露台鄉,大風雨雷電,有山湧出,高二十丈,有池,周三百畝。池中有龍鳳之形,禾麥之異,武後以為休應,名曰慶山,遂將新豐縣改為慶山縣。”於是將在新豐東南原所建之寺易名慶山寺,詔示皇家工匠按皇宮製式整修,在寺內營造了通上鳳凰原舍利塔的綠閣複道;同時,詔令舉國上下大肆慶賀,從此,慶山寺名冠天下,而又以釋迦牟尼舍利塔為帝王拜謁佛祖舍利的禦用皇家寺院。從慶山寺遺址發現的(上方舍利塔記)碑亦有記載,碑的主額正中刊“大唐開元慶山寺”,碑麵上款刊“上方舍利塔記”,碑文記載道:“此寺伽藍(寺院房舍)因神山湧建,鏟鴻門之左阜,南揭驪山嶺,劃象河之大川,北橫半樹。”“壓重林,亙絕嶇獻”,才建成寺院和佛塔,此即為慶山湧出後武後而為,賜名慶山寺。但不久,忽為大風所毀,“欒獠中隳,歲月亦久”。直到唐開元二十五年,“賴前邑宰唐俊”、“哀此荒涼”、“乃命京溫國寺承宗法師充主持”,從開元二十五年(737)對寺塔進行重修,至開元二十九年(741)完成。碑文並記有舍利的棺具是“槨之以環寶,衾之以錦綺”,下款刊“大唐開元二十九年四月八日”。
自宋代以後,慶山寺毀塔崩,惟上方舍利塔基精室深埋地下,而不為所知。1985年5月5日中午,縣屬新豐磚瓦廠在鳳凰原上取土製磚時於地下六米深處,突然揭開這座神秘的精室。精室麵驪山,背渭水,平麵呈甲字形,由土階坡道、甬道和主室三部分構成。甬道正中豎立著“大唐開元二十九年四月八日”刊刻的“上方舍利塔記”碑。碑文共513字,內容詳細記載了上方舍利塔的地理位置和主持僧,精美絕倫的舍利棺具以及安置舍利於塔下精室的時間和盛況等等。精室麵積不大,僅三平方米,但出土文物卻很豐富,諸如金棺、銀槨、鎏金須彌座、銀首金法杖、鎏金高足杯、鎏金寶瓶、虎腿獸麵銜環熏爐;三彩南瓜、供盤、護法獅子;玻璃器皿;黑、白釉瓷器等多達127件。這批佛教奇珍異寶,無論就造型,還是工藝來說,都是1200年前同類文物中的佼佼者。如三彩獅子是迄今所見製作時代最早、藝術水平最高的三彩動物造型;三彩南瓜,更是首次發現,打破了“南瓜不敬佛”的傳說;玻璃器皿更是極其難得,因唐時玻璃價貴若金;虎腿獸麵銜環熏爐,是迄今所見最早的熏爐;鎏金高足杯,花紋細膩,具有明顯的波斯風格;鳳頭人麵壺,造型獨特,天竺味極濃,是中印友好往來的曆史見證。
而這批珍貴文物的傑出代表當數金棺、銀槨和舍利寶帳了,它是迄今世界所見的最完整豪華而又惟一刊名是盛放佛祖骨灰的棺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