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甫
戶縣龐光鎮華陽廟地處戶縣東南方的化羊峪口,距縣城十公裏,交通方便,乘車上環山旅遊路至化羊峪口即到。華陽廟座離向坎,南有十二峰為屏,北與關中平原相望,西遠臨將軍山,近臨牛首山,東遠臨圭峰山,近臨鹿吃嶺。廟區三麵環山,樹木成蔭,其中柏林布滿四麵山坡:觀腦頂山坡、吉獅嶺山坡、望鄉台山坡、牛首山坡,更有“壽星林”點綴廟區。五大柏林區約計二百餘畝,四季常青,鬱鬱蔥蔥;刺槐林漫山遍野,有“陽春白雪四月天”之譽。“五一”前夕到此一遊,花香撲鼻,遊客飽享超凡之福氣;有幸還可采擷一點槐花,帶回家做一頓美食,品嚐廟區仙境之味。一年四季隨時一遊,既可體會一下遊山之樂,感受一下華陽幽境之雅,也可放鬆一下煩燥之心情。也許在此一遊,靈感一動,能改變你當前困惑之命運。
華陽廟是化羊峪景區之中心,本景區在1990年經市縣級研討會後確定為戶縣草堂景區之一部分,稱為“化羊峪風景名勝區”。東起烏桑峪的天生橋,西到石門寺,東西十餘裏,足夠一日之遊。目前景區內吃住方便,暫不收門票,便於遊客遊樂。曆代文人騷客常來華陽廟遊覽,並揮毫潑墨留詩於世。明永壽王於正德年間太白凰泉浴罷遊華陽廟,夜宿古刹,賦詩二首。
其一:
泰嶽行祠建此山群峰聳漢勢難攀
飛雲舒卷迷遙嶺過雁高低下遠巒
溪水雨添生碧浪林風霜醉染丹顏
溫泉浴罷臨仙境忘卻塵寰半日間
此詩刻於間方八十厘米的四筆墨玉鏡上,解放後送戶縣人民政府遺失。
華陽廟
其二:
遠嶂參差浮灝氣陰崖簫瑟響鬆風
千年廟宇威靈壯五色晴霞照晚紅
明邑人進士翰林院檢討王九思遊華陽廟詞二首。
其一:遊華陽峪贈樵夫
問樵夫,何來暮,青山昨夜細雨模糊。趁曉晴尋前路,渺渺煙村歸來處,步斜陽,稚子提壺村醪自沽。茅簷醉舞土炕誰扶。
其二:重遊華陽峪贈樵夫
問樵夫,何來處,雲山依舊風景何如。貧則貧,夢不驚,苦則苦,心無慮,寶馬香車長安路,那些兒容得樵夫。功名抱虎光陰爛斧誰是安途。
明文學家何景明與王敬夫同遊華陽廟而作:
遊至華陽峪
名邑今重過,終南第一遊,山中白雪唱,天上彩雲流。柳散秦川色,花含杜曲愁,同時霄漢呂,十載臥荒丘。
清著名學者尋州知府邑人王豐川作於華陽廟:
歸自華陽峪
蒼鬆古殿細流分,為愛華陽臥白雲。
夢裏渾忘身似客,玉台高迓紫元君。
春山惠日倍巒群,並馬悠悠日又曛。
昨夜華陽雲裏臥,回頭還愛華陽雲。
清邑人高乾三公與張奎章、寒靜和尚等人遊華陽遺作:
重九登高歌
天氣晴,天氣青,九月九日登山中。
麥蓬蓬,豆牙萌,四野不見草青青。
依前行,路不平,路上男婦攜兒童。
山崢嶸,搭涼棚,努力喘噓氣如蒸。
登高頂,步步升,自覺身在白雲中。
渭帶瑩,沙明淨,足底望見長安城。
呼朋友,酒一樽,今日歡樂比劉伶。
還有狀元康德涵、呂仲木,縣令康如璉等知名宦仕曾遊於此,並留有詩作在世,不作繁記。王九思對華陽峪總結了一句話“吾戶山水之勝,茲地為最。”明宣德元年北京隆陽宮全真道士常存榮遊終南福地並視觀華陽廟宇喟然歎曰:“終南仙境聞諸天下,東嶽靈祠福庇一方”。華陽廟的形象活象一隻碩大的展翅的鳳凰飛向山崗,遠遠望去,吉獅嶺的柏林區是鳳凰頭,廟區的柏林區是鳳凰身,頭天門的柏林區是鳳凰尾,望鄉台及觀腦頂的柏林區則是兩隻有力的翅膀,搏擊風雲,奮力翱翔。兩位曆史名人的總結話語點中了化陽穀的優美,揭示了化陽廟的奧妙。
華陽峪的自然風光
化羊景區共有八大景觀和一百餘處小景點。八大景觀是:
1.牛頭攬勝;2.玉崖懸珠;3.金峰乳泉;4.雲林濤聲;5.款東仙域;6.扈陽尋幽;7.翠屏如飛;8.蛙鳴石門。
一、牛頭攬勝:登上牛頭山頂,眺望北方,關中大地景物盡在腳下,長安城渭帶瑩等鹹收入眼簾,這時心胸開闊,飄飄若神仙一般。
二、玉崖懸珠:冰崖,位於華陽廟以南的山腰中,點點水珠從崖頂落下,冬天滴水成冰,冰珠冰柱成串,猶如玉崖珠簾,晶瑩奪目,美麗至極。
三、金峰乳泉:位於金峰寺西南方的坡麵上,自古至今,一股泉水涓涓地湧流而出,冬溫夏涼,四季不竭,而且含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
四、雲林濤聲:斯景包括了化羊峪的林木和流水兩個方麵的景觀。大風吹起,林木東搖西擺,響遏如雲;雨天,化羊河水暴漲,飛流直下,滾滾咆哮,使人驚心動魄。
五、款東仙域:就是化羊景區之中心。華陽廟區不但有一望無際的“壽星林”,且有古老的廟堂殿宇,供奉著人們信仰的吉祥神和嚐善罰惡神,遊客到此肅然起敬,善感油然而生。
六、扈陽尋幽:化羊河穀中,有一奧妙莫測、深不可知的小潭,名曰扈陽潭,當地人稱黑虎潭。地勢險峻,遊人不可靠近,當年有不知深淺的青年下去戲水,竟一去不回。
七、翠屏如飛:華陽廟南山連山、峰連峰,一起一伏如飛、半圓形的圍繞在整個景區南麵,儼然若護衛華陽廟的天然屏障。
八、蛙鳴石門:位於化羊峪西麵的燒柴峪內,有一寺院名“石門寺”“石門寺”西邊二十米處的石門溝口,有兩塊碩大的石頭,一上一下,猶如兩隻大蜻蛙張口鳴唱,是遊人拍照留念的最佳地。“蛙鳴石門聽長安”說的就是這裏。
一百餘處小景點分別是:一凹、二峽、三穀、四山、五坡、六溝、七洞、八潭、九嶺、十瀑、十一石、十二峰。
一凹:禹廟凹;二峽:蛙鳴峽,飛流峽;三穀:九曲穀、飛峽穀。藏龍穀;四山:牛頭山、將軍山、僻賊山、牛旗山;五坡:小蒜坡、牛新坡、化羊坡、新陽坡、黃柏坡;六溝:龍王溝、爺池溝、銀洞溝、石門溝、耙齒溝、莫娃溝;七洞:龍王洞、羅漢洞、如意洞、柴家洞、藥王洞、銀洞、無底洞;八潭:扈陽潭、白龍潭、龜頭潭、天池、晉王池、叮咚泉、羅漢泉、雙乳泉;九嶺:牛王嶺、斬斷嶺、東嶺、西嶺、吉獅嶺、鹿吃嶺、馬鞍嶺、望鄉嶺、獅頭嶺;十瀑:馬尾瀑、冰崖瀑、高崖瀑、三飛瀑(三瀑)、九曲飛瀑(四瀑)十一石:蛙鳴石、雙龍石、九龍石、濯塵石、仰天石、寶塔石、鎖龍雙石、欲墜石、姊妹石、劈蟒石。十二峰:筆峰、竹峰、馬峰、東峰、獅峰、關峰、石峰、冰峰、西峰、南峰、雙峰、中峰。
華陽廟的建築文化
古刹華陽廟始建於李唐時代,詳細年月無法考證,茲以北宋開國狀元楊礪在此辟館讀書一事為據,故將建廟時期定為李唐時代。華陽建築規模宏大,為戶杜諸廟之最,華陽廟殿堂之古老為西安市區縣之冠。華陽廟從元代擴建,極盛於明清和民國。解放前共有殿堂等房產117間,從北至南在一條軸線上有頭天門五間,二天門三間,牌樓三間,馬仙樓三間兩層,五嶽獻殿正殿各五間,殿前豎立鍾鼓二亭,山門三間,元代建築的東嶽獻殿五間,南端為東嶽正殿五間,供奉華陽廟主神東嶽大帝。獻殿前東西廊房各五間,中間形成一正方形院落稱“十方院”。十方院西邊有菩薩殿,包括獻殿、正殿及其廚房、湯房共19間,內供佛教的五大菩薩;東南方為東嶽寢宮及送子娘娘殿等廟宇13間;菩薩殿北約五十米處建有藥王殿,北端頭天門西建有戲樓三間。嗚呼!這樣一個規模宏大、曆史悠久、有寶貴文物價值的千年古刹,從1951年後逐步地被拆除。特別是從1972年後,華陽基地被拍賣,大量的古建築物幾乎被拆毀罄盡,惟餘頭天門、戲樓、山門、菩薩殿山門和東嶽獻殿十九間,當年興盛的華陽廟成為一片廢墟,令人痛惜!
據華陽廟現存的明景泰辛末年碑刻載:“西安府戶縣終南山化羊峪東嶽廟曆年既久,於永樂年間(1403)廟經火災,梁記歲月亦不可考……。仲方同弟揚監宇重建廟宇,在本穀坐東向西建子孫六案大尉,蠶姑諸神坐西向東,西山頂上建關王殿。馬神祠、山神堂、救苦殿等皆坐蓋無敘,有失尊卑,無能正之者。宣德元年有北京隆陽宮全真道士常存榮公因棲樓觀。化羊峪東嶽廟祝楊仁聞其道行高尚,如禮請來肆觀廟宇。……根據常存榮公的指導,重建東嶽廟,於明宣德丙午年(1426)起功,景泰辛未年畢功,曆經二十七年,各類殿宇、方丈房,碾磨左庫右廚,無一不俱,基本形成解放前的規模格局。起初楊仁四處奔波,發動八方善信資助建廟,當時表示應之,但因其工程浩大,不敢著手,經再三勸告發動,信心興起,啟工建廟,正像碑文中所記:“有誌者事竟成之”。
現在再述華陽廟的第三次重建。1982年,由化東村的崔鼎豐老人發起,重建華陽廟,先後建起戲樓、藥王殿、閻君殿、人文始祖殿、寢宮、送子殿、王母宮、三星殿、財神殿、二天門、庫官殿、草創東嶽正殿、亭台12座。1997年重建東嶽正殿,2007年重建戲樓。今日殿堂、宿舍、夥房、庫房等各類房舍總計一百餘間,“款東仙域”再現於世。
東嶽獻殿,屬元代建築,《梁記》:明萬曆年間,清康熙年間,均施工重修,1988年10月,市文管對此文物又重修一新。東嶽獻殿五間六楹,單簷廡殿頂形成,寬17.1米,建築麵積107.23平方米,屬廳堂構架,進深六米,明間寬四米,次間寬2.8米,補間鬥拱除當心間施三朵外,其餘各間均施一朵,攢方疏明。根據鬥拱的形製,鬥拱作法為五鋪,作重拱重昂,昂咀扁平,大體保留元代建築風格,如鎏金鬥拱的出現,角掛有側角和生起,還見有水波紋的雕刻裝飾,五梁架內有旋子等彩繪,個別構件也有明代作法。如平板枋用圓木、廂拱和瓜籽拱作異形狀等,建築古樸大方,雄偉壯觀,為我省保存稀有的元代建築。1957年列為陝西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屹立於終南山麓,供人們科研和欣賞。
頭天門:屹立於華陽廟北端,五間六楹,無梁,殿頂以通天柱支撐,硬山頂,東西山牆各寬一米,為華陽廟各殿房牆壁之最,多年失修,損毀嚴重,急待重修。
東嶽正殿:原殿1972年後被拆除,1990年草創一次,1997年重建,屬仿古式建築,四平下為鋼混結構,四平上為土木結構,五間六楹,單簷廡殿頂形式,作法重拱重昂,拱鬥中間施二朵,一大兩小,次間各用一朵,角施一朵,但昂咀及雕刻均不及古代奔放活躍,殿麵桶瓦溝溝扣壓,屬華陽廟重建殿堂的佼佼者。檁、椽、梁、牆能見處全工筆彩繪。斯殿於1999年畢工,其餘各殿堂鹹彩繪一新,不一一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