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眾戰
凡戰,若我眾敵寡,不可戰於險阻之間,須要平易寬廣之地。聞鼓則進①,聞金則止,無有不勝。法曰:“用眾進止。”②
晉太元③時,秦苻堅④進屯壽陽⑤,列陣淝水⑥,與晉將謝元⑦相拒。元使謂苻堅⑧曰:“君遠涉吾境,而臨水為陣,是不欲速戰。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堅眾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眾彼寡,勢必萬全。”堅曰:“但卻軍,令得過⑨,而我以鐵騎數十萬⑩向水,逼而殺之。”融亦以為然。遂麾兵卻,眾因亂而不能止。於是,元與謝琰⑾、桓伊⑿等,以精銳八千渡淝水,石軍⒀拒張蠔⒁,小退。元、琰仍進兵大戰淝水南,堅眾大潰。⒂
【注釋】
①聞鼓則進:王本及汪本皆作“聞鼓則戰”。
②用眾進止:語出《司馬法·用眾第五》。
③晉太元:馬本及諸本皆脫“太”,今據史補。太元,東晉孝武帝年號。秦音淝水之戰,即發生在太元八年(公元383年)。
④苻堅:十六國時期的前秦皇帝。氏族,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東南)人。在淝水作戰失敗後,為羌族首領姚萇所擒殺。
⑤壽陽:今安徽壽縣。
⑥淝水:在今安徽合肥境內。
⑦謝元:史載本作“謝玄”,因《百戰奇法》原作者避宋太祖趙匡胤始祖名諱(“玄朗”之“玄”)而援引時改“玄”為“元”。謝玄,東晉名將,宰相謝安之侄。曾受命組織北府兵以禦前秦。淝水戰後,他率軍收複了徐、兗、青、豫等州大片土地。
⑧苻堅:馬本及諸本皆誤作“苻融”,今據史載校改。
⑨但卻軍,令得過:馬本及諸本皆作“但卻,無令得過”,顯與原意相悖,故據史校改。
⑩數十萬:馬本及諸本皆誤作“數萬”,今據史校改。
⑾謝琰:東晉宰相謝安之子,淝水之戰時任輔國將軍。
⑿桓伊:東晉譙國鑟e縣(今安徽宿縣西)人,字叔夏。初任淮南太守,後遷豫州刺史。淝水之戰後,因功升任江州、荊州十郡、豫州四郡都督。
⒀石軍:即謝安之弟謝石所率之軍。
⒁張蠔:馬本及諸本皆誤作“張耗”,今據史校改。
⒂本篇史例出自《晉書·謝玄傳》。
12.寡戰
凡戰,若以寡敵眾,必以日暮,或伏於深草,或邀於隘路,戰則必勝。法曰:“用少者務隘。”①
《北史》:西魏大統三年,東魏將高歡②渡河③,逼華州④,刺史王羆⑤嚴守,乃涉洛,軍於許原⑥西。西魏遣將宇文泰⑦拒之。泰至渭南,集諸州兵,未會⑧。諸將以眾寡不敵,請且待歡更西以觀之。泰曰:“歡若至鹹陽⑨,人皆轉搔擾。今其新至,可擊之。”即造浮橋於渭南,軍士齎三日糧,輕騎渡渭,輜重自渭南夾渭而西。十月壬辰⑩,至沙苑⑾,距齊軍六十餘裏。高歡率兵來會。候騎告齊兵至,泰召諸將議。李弼⑿曰:“彼眾我寡,不可平地置陣⒀。此東十裏,有渭曲⒁,可〔先〕據以待之。”遂進至渭曲,背水東西為陣,李弼為右拒,趙貴⒂為左拒。命將士皆偃戈於葭蘆之中,聞鼓聲而起。日晡⒃,齊軍至,望見軍少,爭進,卒亂而不成列。兵將交,泰鳴鼓,士卒皆起。於謹⒄等以大軍與之合戰,李弼等率鐵騎橫擊之,絕其軍為二,遂犬破之。”⒅
【注釋】
①用少者務隘:語出《吳子·應變第五》。
②高歡:一名賀六渾。世居懷朔鎮(今內蒙古包頭東北),為鮮卑化的漢人。初參加杜洛周起義軍,繼歸葛榮,後叛降爾朱榮。榮死後,他依靠鮮卑武力,聯絡山東士族勢力,擁立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他迫孝武帝西奔長安,別立元善見(孝文帝曾孫)為帝(孝靜帝),遷都鄴城,是為東魏。至此北魏分裂為東、西魏。高歡執魏政十六年,死後,其子高洋代東魏稱帝,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追尊歡為神武帝。
③河:古代黃河的專稱。南北朝以前,稱“河”或“河水”,隋唐以後稱“黃河”。
④華州:治所在今陝西大荔縣。
⑤王羆:馬本及諸本皆誤作“王霸”,今據史校改。
⑥許原:故址在今陝西大荔西北五十裏。
⑦宇文泰:一名黑獺,鮮卑族,代郡武川(今屬內蒙古)人。曾參加鮮於修禮起義軍,繼歸葛榮,後降爾朱榮。北魏孝武帝被高歡所逼西奔長安,他擁帝與高歡相對抗,為大丞相,執掌西魏朝政。死後,其子宇文覺代魏稱帝,改國號為周,史稱“北周”,追尊泰為文帝。
⑧未會:馬本及諸本皆誤作“來會”,今據史校改。
⑨鹹陽:治所在今陝西涇陽。
⑩十月壬辰:即西魏大統三年(公元537年)的十月初一。
⑾沙苑:故址在今陝西大荔南。
⑿李弼:北周襄平(今遼寧遼陽)人。北魏永安初,從爾朱天光西討,以功拜征虜將軍,後隸侯莫陳悅為大都督。西魏文帝時,他歸附文帝,官至太師,封趙國公。
⒀不可平地置陣:馬本及諸本皆誤作“不可爭也,宜置陣”,今據史校改。
⒁渭曲:即渭水之一彎曲處。
⒂趙貴:北魏孝明帝時,任鎮北將平。西魏時,被宇文泰任為大都督。北周閔帝時,封楚國公。
⒃日晡:即午後申時,亦即十五至十七時。
⒄於謹:北周洛陽(今屬河南)人,字思敬,小名巨彌。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他向宇文泰獻都關中之策,為泰賞識,被任為大丞相府長史。大統元年(公元535年),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宇文覺代西魏稱帝後,晉封燕國公。
⒅本篇史例出自《北史·周太祖本紀》。
13.愛戰
凡與敵戰,士卒寧進死,而不肯退生者,皆將恩惠使然也。三軍知在上之人愛我如子之至,則我之愛上也如父之極。故陷危亡之地,而無不願死以報上之德。法曰:“視民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①
戰國②魏將吳起為西河守,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乘騎,親裹贏糧③,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或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也?”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④,遂死於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文侯⑤以吳起用兵廉平,得士卒心,使守西河⑥,與諸侯⑦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⑧。
【注釋】
①視民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語出《孫子兵法·地形篇》。但“民”字原作“卒”。
②戰國:馬本及諸本皆誤作“春秋”,今據史校改。
③贏糧:贏,通“盈”;贏糧,謂裝滿糧食。
④旋踵:旋轉腳跟,引申為轉身後退之意。
⑤文侯:即戰國時期魏國建立者魏文侯,名斯。他任用李悝為相、吳起為將、西門豹為鄴令,實行改革,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使魏國成為當時強國。
⑥西河:郡名。戰國魏置。轄境當今陝西東部的黃河西岸地區。
⑦諸侯:西周、春秋時期分封的各國國君。在其封疆之內,世代掌握統治大權,形成各自為政的許多諸侯國。
⑧本篇史例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14.威戰
凡與敵戰,士卒前進而不敢退後,是畏我而不畏敵也。若敢退而不敢進者,是畏敵而不畏我也。將使士卒赴湯蹈火而不違者,是威嚴使然也。法曰:“威克厥愛允濟。”①
春秋齊景公時,晉伐阿、鄄②,而燕侵河上③,齊師敗績。〔景公患之〕。晏嬰乃薦田穰苴④,曰:“穰苴雖田氏庶孽⑤,然其人文能附眾,武能威敵,願君試之。”景公乃召穰苴,與語兵事,大悅之,以為將軍,將兵捍燕、晉之師。穰苴曰:“臣素卑賤,君擢之閭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親,人微權輕,願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軍,乃可。”於是,景公許之,使莊賈⑥往。穰苴既辭,與莊賈約:“旦日日中會軍門。”穰苴先馳至軍中,立表下漏⑦待賈。賈素驕貴,以為將己之軍而己為監,不甚急,親戚左右送之,留飲。日中而賈不至。穰苴則仆表決漏,入,行軍勒兵,申明約束。〔約束〕既定,夕時,賈乃至。穰苴曰:“何為後期?”賈對曰:“不佞⑧,大夫親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陣約束則忘其親,援桴鼓⑨之急則忘其身。今敵國深侵,邦內騷動,士卒暴露於境,君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垂於君,何謂相送乎?”召軍正⑩問曰:“軍法期而後至者雲何?”對曰:“當斬。”賈懼,使人馳報景公,請救。既往,未及返,於是遂斬莊賈以徇三軍。三軍皆震栗。久之,景公遣使持節⑾救賈,馳入軍中。穰苴曰:“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問軍正曰:“軍中不馳,今使者雲何?”對曰:“當斬。”使者大懼。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殺之。”乃殺其仆、車之左駙⑿、馬之左驂⒀,以徇三軍。遣使者還報,然後行事。士卒次舍⒁、井灶、飲食、問疾、醫藥、身自拊循⒂之。悉取將軍之資糧,以享士卒,〔身與士卒〕平分糧食,最比⒃其羸弱者。三日而後勒兵。病者皆求行,爭奮出為之赴戰。晉師聞之,〔為罷去;燕師聞之〕,渡河而解。於是,穰苴乃率眾追擊之,遂取所亡邦內故境,率兵而歸。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