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1 / 3)

71.分戰

凡與敵戰,若我眾敵寡,當擇戍平易寬廣之地以勝之。若五倍於敵,則三術為正,二術為奇;三倍於敵,二術為正,一術為奇。所謂一以當其前,一以攻其後。法曰:“分不分為縻軍。”①

梁將陳霸先②、王僧辯③討侯景④,軍於張公洲⑤。高旗巨艦,截江蔽空,乘潮順流。景登石頭⑥,望之不悅,曰:“彼軍士有如是之氣,不可易也。”帥鐵騎萬人,鳴鼓而前。霸先謂僧辯曰:“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首尾相應。賊今送死,欲為一戰。我眾彼寡,宜分其勢。”僧辯從之,以勁弩當其前,輕銳蹂其後,大陣衝其中。景遂大潰,棄城而走。⑦

【注釋】

①分不分為縻軍:語出《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或稱《唐李問對》)卷下。

②陳霸先:即陳武帝,南朝陳的建立者。梁時曾任太守、刺史等職。梁元帝承聖元年(公元552年),率兵與王僧辯討平侯景叛亂後,鎮守京口(今江蘇鎮江),不久殺僧辯,迎梁敬帝複位,自為相國,封陳王。後代梁稱帝,國號陳。

③王僧辯:南朝梁將。梁右衛將軍王神念之子。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字君才。侯景叛亂時,受詔入朝,以大都督討景,與陳霸先破景於石頭城,累功任太尉,封永寧郡公。後因從此齊主高洋謀立貞陽侯蕭淵明為帝,被陳霸先襲殺。

④侯景:懷朔鎮(今內蒙古包頭東北)人,字萬景。先屬北魏爾朱榮,繼歸東魏高次,擁眾十萬,鎮守河南。梁中大同二年(公元547年)降梁,封河南王。次年,勾結梁宗室蕭正德舉兵叛亂,攻入建康(今南京),自立為漢帝。所部到處燒殺搶掠,使長江下遊地區遭到極大破壞。後被陳霸先、王僧辯等消滅。

⑤張公洲:長江中的小洲,位於今南京西南的長江中。

⑥石頭:即石頭城,又名石首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涼山。該城背山麵江,南臨淮口,當交通要衝,六朝時為建康的軍事重鎮。

⑦本篇史例出自《陳書·高祖本紀》。

72.合戰

凡兵散則勢弱,聚則勢強,兵家之常情也。若我兵分屯數處,敵若以眾攻我,當合軍以擊之。法曰:“聚不聚為孤旅。”①

開元②時,吐善③入寇,報新城④之役,晨壓官軍,眾寡不敵,(師人皆懼焉)。王忠嗣⑤策馬而進,左右馳突,如此無不辟易⑥,出而複合,殺數百人,賊眾遂亂。三軍翼而擊之,吐蕃大敗。⑦

【注釋】

①聚不聚為孤旅:語出《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②開元:唐玄宗的年號。

③吐蕃:中國古代藏族政權名。公元七至九世紀,建立於青藏高原。

④新城:地名。故址在今青海門源。

⑤王忠嗣:唐將。太原祁縣(今屬山西)人。本名訓,九歲時,因其父在對吐蕃作戰中陣亡,為唐玄宗收養於宮中,並賜名忠嗣。及長,從軍守衛西北邊防,因戰功卓著,任河西隴右節度使,佩四將印。

⑥辟易:驚退。

⑦本篇《合戰》,馬本及唐本均無史例引文,今據汪本《合戰》補入,其史例出自《舊唐書·王忠嗣傳》。

73.怒戰

凡與敵戰,須激勵士卒,使忿怒而後出戰。法曰:“殺敵者,怒也。”①

漢光武建武四年,詔將軍王霸②、馬武②討周建④於垂惠⑤。蘇茂將兵四千餘救建,先遣精騎遮擊馬武軍糧,武往救之。建於城中出兵夾擊武,武恃霸援,戰不甚力,為茂、建所敗,過霸營,大呼求救。霸曰:“賊兵勢盛,出必兩敗,努力而已。”乃閉營堅壁。軍吏皆爭之。霸曰:“茂兵精銳,其眾又多,吾吏士心恐,而〔捕虜〕⑥與吾相恃,兩軍不一,敗道也,今閉營堅守,示不相救,彼必乘勢輕進;武恨無救,則其戰當自倍。如此,茂眾疲勞,吾乘其敝,乃可克也。”茂、建果悉兵出攻武,合戰良久,霸軍中壯士數十人斷發請戰。霸乃開營後,出精騎襲其背。茂、建前後受敵,遂敗走之。⑦

【注釋】

①殺敵者,怒也:語出《孫子兵法·作戰篇》。

②王霸:東漢將領。潁陽(今河南許昌西南)人,字元伯。新莽末,從劉秀起兵,破王邑、王尋,累功拜上穀太守,長期戍守北部邊疆,後封淮陵侯。討周建時任偏將軍。

③馬武:湖陽(今河南唐河湖陽鎮)人,字子張。新莽末從劉秀破王尋等,劉秀稱帝後,任捕虜將軍,封楊虛侯。

④周建:東漢初地方割據勢力。

⑤垂惠:地名。故址在今安徽蒙城北。

⑥捕虜:指捕虜將軍馬武。

⑦本篇史例出自《後漢書·王霸傳》。

74.氣戰

夫將之所以戰者,兵也;兵之所以戰者,氣也;氣之所以盛①者,鼓也。能作士卒之氣,則不可太頻,太頻則氣易衰;不可太遠,太遠則力易竭。須度敵人之至六七十步之內,乃可以鼓,令士卒進戰。彼衰我盛,敗之必矣。法曰:“氣實則鬥,氣奪則走。”②

春秋,齊師伐魯,莊公將戰,曹劌③請從,公與之同乘,戰於長勺④。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鼓之,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⑤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劌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是以敗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⑥,故逐之。〕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