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謂諸將曰:“吾降⑤繡,失在不便取〔其〕質,以致如此。〔吾知所以敗〕。諸將觀之,自今以後不複敗類。”⑥
【注釋】
①偏裨:指偏將、裨將,皆為副將。
②受降如受敵:語出《舊唐書·裴行儉傳》。
③長子昂:馬本及各本皆作“長吏及子昂”,但史無“長吏”之說,故改。
④舞陰:縣名。故址在今河南泌陽北。
⑤降: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強”,今據史校改。
⑥本篇史例出自《三國誌·魏書·武帝紀第一》。
85.天戰
凡欲興師動眾,伐罪吊民,必在天時①,非孤虛向背②也。乃君暗政亂,兵驕民困,放逐賢人,誅殺無辜,旱蝗冰雹,敵國有此,舉兵攻之,無有不勝。法曰:“順天時而製征討。”③
東齊④後主緯隆化元年,擢用邪佞,陸令萱⑤、和士開⑥、高阿那肱⑦、穆提婆⑧、韓長鸞⑨等宰製天下,陳德信⑩、鄧長顒、何洪珍⑾參預機權。各領親黨,升擢非次,官由財進,獄以賂成,亂政害人,使旱蝗、水潦、寇盜並起;又猜嫌諸王,皆無罪受損,丞相斛律光及弟荊山公羨,並無罪受誅。漸見伏弱之萌,俄觀土崩之勢。周武帝乘此一舉而滅之。⑿
【注釋】
①天時:中國古代著作中常用的一個概念,其含義可因不同著作而各不相同。有指自然變化的時序;有指節氣、氣候、陰陽寒暑變化的;有指天命的;有指天災的,等等。本篇這裏是指敵國因天災人禍而造成的為我所乘的時機。
②孤虛向背:語見唐李筌《太白陰經·人謀上·天無陰陽篇》但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孤虛向於”,故改。孤虛,是古代一種占卜推算日時的迷信,即以天幹為日,地支為辰,日辰不全為孤虛,又稱“空亡”。如占卜時得孤虛日,則認為不吉利,主事將不成。
③順天時而製征討:語出《貞觀政要·畋獵第三十八》,但原文為:“順天道以殺伐”;又見於宋張預《注孫子·計篇》。
④東齊:即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因其地理位置在北周之東,故又稱“東齊”。
⑤陸令萱:北齊天統年間(公元565—575年)左丞相穆提婆之母。因她為齊後主高緯的乳母而得胡太後昵愛,封為郡君,號稱“太姬”。自此獨擅威福於宮中,並夥同其子等奸臣把持朝政,賣官鬻爵,聚斂無厭,致使朝政日非,民怨沸騰。
⑥和士開:齊後主時官至尚書令,封淮陽王。
⑦高阿那肱:齊後主時官至右丞相,封淮陰王。
⑧穆提婆:陸令萱之子,本姓駱,因母為齊後主乳母而得寵於皇後穆昭儀,奏引入侍,並賜穆姓,拜官左丞相。
⑨韓長鸞:齊後主時官至領軍大將軍,與高阿那肱、穆提婆均為後主寵幸,時號稱“三貴”。
⑩陳德信:馬本及各本皆誤作“陳德言”,今據史校改。陳等以下三人事跡史無記載。
⑾何洪珍:馬本及各本皆誤作“何洪玠”,今據史校改。
⑿本篇史例出自《北史·齊本紀下》。
86.人戰
凡戰,所謂人者①,推人士②而破妖祥③也。行軍之際,或梟④集牙旗,或杯酒變血,或麾竿毀折,唯主將決之。若以順討逆,以直伐曲,以賢擊愚,皆無疑也。法曰:“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⑤
唐武德六年,輔公祏⑥反,詔趙郡王李孝恭⑦等討之。將發,與將士宴集,命取水,水〔忽〕變為血,在座皆失色,孝恭〔舉止〕自若,〔徐諭之〕曰:“〔禍福無門,唯人所召〕。毋疑,諸君,此〔杯中血〕乃公祏授首⑧之征也。”遂飲而盡之,眾為安。先是,賊將拒險邀戰,孝恭堅壁不出,以奇兵絕其糧道,賊饑,夜薄李孝恭,孝恭堅臥不動。明日,以羸兵扣賊營挑戰,別選騎陣以待。俄而羸兵卻,賊追北且囂,遇祖尚⑨,薄戰遂敗。趙郡王乘勝破其別陣,輔公祏窮走,追騎生擒之,〔江南悉平〕。⑩
【注釋】
①所謂人者:此為《人戰》篇解題起句。人者,馬本及汪本作“夭士者”,唐本作“妖事者”。從前後文義看,皆誤。唯作“人者”,才能構成本篇解題立意的正確起句。故據清鹹豐本《百戰奇略·人戰》校改。
②推人士:謂推舉堪當任事的人。人士,唐本作“人事”,亦通。
③妖祥:本謂吉凶的征兆,這裏指妖災怪異等不吉利現象。
④梟(xiāo):鳥名。亦作“鴞”,俗稱貓頭鷹。舊傳梟食其母,故常以喻惡人或不祥之兆。
⑤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語出《孫子兵法·九地篇》。祥,馬本及各本皆作“邪”,今據原書校改。
⑥輔公祏:本為隋末江淮農民起義軍首領之一。唐朝建立後,與杜伏威一道降唐,受任為淮南道行台尚書左仆射。後據丹陽(今江蘇南京)稱帝反唐,國號曰宋。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被唐軍鎮壓。
⑦李孝恭:唐高祖李淵從父兄之子。因輔佐李淵父子定天下有功,於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封趙郡王,貞觀初改封河間王,官至禮部尚書。
⑧授首:謂被殺。
⑨祖尚:即盧祖尚,字季良。隋末據揚州起兵稱刺史,後歸附唐朝,任交州刺史。
⑩本篇史例出自《舊唐書·李孝恭傳》;又見《新唐書·李孝恭傳》。
87.難戰
凡為將之道,要在甘苦共眾。如遇危險之地,不可舍眾而自全,不可臨難而苟免,護衛周旋,同其生死。如此,則三軍之士豈忘己哉?法曰:“見危難,毋忘其眾。”①
魏曹操征孫權還,〔使〕張遼、樂進②、李典③將七千④餘人屯合肥⑤。操征張魯,教與護軍薛悌書,題⑥其函曰:“敵至乃發。”俄而,權帥眾圍合肥,乃發此教,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城,護軍勿與戰。”諸將皆疑。遼曰:“公遠征在外,比救至此,破我必矣。是以指教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勝負之機,在此一舉,諸君何疑?”李典意與遼同。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享士,明日大戰。平旦,遼披甲出戰,先登陷陣,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擊突至權麾下。